学而篇第一
1·2——(二)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他山玉语:
1、《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与,平声。
务,专力也。
本,犹根也。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为仁,犹曰行仁。
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
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
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程子曰:“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论语讲要》(李炳南):
务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求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谓根本,孝弟是也。
【雪公讲义】
【按】此段经文,列于学而之次者。据史记及唐宋诸儒之说,均谓有若之言似夫子,曾立而师之,故成书者尊之。此以人而言也。又有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故次列之。此以事而言也。
因上二说,引起诸多异议。有谓起句「其为人也孝弟」,结句谓「孝弟为仁之本」,终属未通。遂有多人各本考据,谓「仁、人」古通,仁当人解,于义为长。简举各说如后,而主仁者仍守不变。
【考证】陈善扪虱新语,王恕石渠意见,焦氏笔乘:「何比部语予…」,朱彬经传考证,刘氏正义,宋氏翔凤郑注辑本等,余难备举,皆引据以此处之「仁」当作人。宋儒本好更张,独此处仁字照旧未改。但程叔子谓性中有仁,何尝有孝弟来。谢显道谓孝弟非仁。陆子静直斥有子之言为支离。王伯安谓仁只求于心,不必求诸父兄事物等说。未免门户纷争,几不似注经,而似辟经矣。
【按】仁人古同,典籍确有。然与此段经文,仍难圆融。何以不「其为人也孝弟」句,亦用仁字。一段文理,而用古今两字,例不多见。
【考证】邢疏,此章言孝弟之行也。揅经室集云:孔子道在孝经,有子此章实通澈本源之论,其列于首篇次章宜也。又孙诒仲曰:仁之发见,其切近而精实者,莫先于孝弟。陈天祥四书辨疑云:孟子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与此章义同。盖皆示人以治国平天下之要端也。
【按】愚于此段经文,惑于群言,数十年不解,近汇所研,妄有所采,以孙陈二氏之说,深得于心。再依各经之文,以作训言,略述拙见。
此章似承学而所来。学者何,内明德格致诚正,外新民修齐治平。内为体而外为用。内体本仁,外用行仁。夫子之学,既是仁学,故处心行事,无不是仁。礼大学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章人孝弟修身也。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鲜犯上、家齐也。不好作乱、国治也。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此言修齐治平之学,皆依仁而兴起。
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实之,考证列后。君子务本,指修身也。本立道生,中庸篇云:修身则道立。言其所学而有立,兼内与外见而知行也。孝弟为仁之本。说文仁为人与人加厚之义。中庸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是行仁以孝弟为本,以孝弟为大也。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学,而统论孔子之崇仁,故次列之。全章文从字顺,原始要终,非专言孝弟,更不独专尊有子也。
【考证】揅经室集论仁篇:此四句乃孔子语。而本立道生一句,又古逸诗也。虽汉人引论语往往皆以为孔子之言,但刘向明以此上二句为孔子之言。
3、《论语译注》(杨伯峻):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孝弟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也有人说(宋人陈善的《扪虱新语》开始如此说,后人赞同者很多),这“仁”字就是“人”字,古书“仁”“人”两字本有很多写混了的。这里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这一说虽然也讲得通,但不能和“本立而道生”一句相呼应,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管子·戒篇》说,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这意。
4、《论语全译》阎韬、马智强:
君子全力培植(做人的)根本,根本立牢了,(做人的其他)道理就随之而产生。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该是仁的根本吧!
景云轩夜思:
1、此句,须理清本的意思。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的根,事物的根源。根是源头,生发的本源,是由来处,本的重要不言而喻。礼大学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雪公多方考证:君子务本,指修身也。本立道生,中庸篇云:修身则道立。言其所学而有立,兼内与外见而知行也。孝弟为仁之本。说文仁为人与人加厚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