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王建花读书打卡第55天第81篇。
【书摘】
治疗性的沉默
咨商中的沉默可成为有力的治疗助手。新手谘商师面对沉默时常如坐针毡,在尴尬痛苦中打破沉默。我们偶尔会在社交场合经历此种令人棘手的时刻。在咨商中无声可以胜有声-甚至更嘹亮,沉默让个体静下来想想说过的话,以及接下来要说的话。咨商师静静地坐着。给个案时间咀嚼想法、整理情绪,考虑是否结束该话题。如果你太快打破沉默,可能就此打断谘商的节奏。个案需要空间与时间暂停一下再继续。当你保持沉默而专注,个案会因你的同在而感受到支持与关心。如果你不知道要何时回应或保持沉默,那就选择沉默。如果沉默的时间过长,你可以用下面的问题来询问:“心头掠过什么想法?你在想什么?你现在的感觉如何?”
提问后的态度
与一般助人过程中,当咨询师提出问句后,有时当事人不知如何回答时即会沉默。当事人之所以会沉默,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一般咨询中认为沉默可能是一种沉淀,表示当事人正在静思之前谈话的内容,或是在琢磨刚刚的觉察;也有可能是这个问题对当事人造成威胁,或是当事人不知道要如何表达自己。治疗咨询师必须评估沉默所代表的意义,并决定是否继续沉默,或是打破沉默。
在SFBT中认为,咨询师应增加他们对当事人沉默的包容度。因为SFBT提问的多为引导正向思考的问句,往往为当事人所不熟悉,他特别需要当事人于费心思考后才能将他们的反应诉诸言语。若咨询师能够忍受当事人的沉默,那么当事人就有机会酝酿答案,而其答案往往会让当事人自己也觉得惊艳。如果咨询师发展出维持沉默的能力,当事人很快就会学到:咨询师不会帮她们回答问题,他们便会更需要为寻找他们自己的答案而努力。
新手咨询师学习对当事人沉默的忍受度并不容易。但是,唯有接受当事人的沉默,咨询师才不至于产生焦虑,也才能进而给当事人足够的思考空间,以建构属于他自己的解决之道,而这也是SFBT赋能当事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咨询师特别需要知道,咨询师说什么或不说什么,本身都需有治疗性存在。
【拓展与思考】
心理咨询师:
如何应对沉默的现象
咨询时,有时会出现沉默。咨询师要善于分辨沉默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有时,沉默的感觉来自于咨询师。故咨询师首先要判断沉默真的存在吗?还是咨询师的主观感觉?有时由于求助者对咨询师有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可能来自于其形象,也可能来自于求助者的问题,或者由于此时咨询师本身存在着不安、急躁、沉闷、压抑感等情绪。如果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夸大出现的沉默,并变得特别敏感。
当然,大部分的沉默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怀疑型。由于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而不把某些信息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安的神情,用疑虑、探索的眼光打量咨询师。
(2)茫然型。有些求助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什么是咨询师希望知道的,什么是重要的叙述内容;有时则是求助者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故也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或者是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却不知从何说起,而一时陷入沉默的状态。这时,求助者的目光常是游移不定的,含有询问的色彩。
(3)情绪型。它们可能是由于情绪所致,诸如气愤、恐惧、羞愧等。比如,求助者害怕出现某种情况,像谈论自己不愿谈及的话题,此时的沉默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我不愿涉及这个话题”、“我不想呆在这儿了”。
求助者也可能由于谈到或回想起过去自己做错的事而非常羞愧,他用沉默来躲避。这时,他可能会回避与咨询师的眼光接触,低着头,有时手脚不停地乱动。
当求助者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时,也可能用沉默来传达这一信息。此外,他们还可能对咨询师瞪眼、气呼呼地看着周围。
(4)思考型。此时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或者他正在回忆某一件对咨询有重要意义的往事;也可能他正在体验某种情绪、感情。即求助者此时的沉默是由于他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在动作上,他可能会睁大眼睛,使劲地想,也可能是眯起眼睛,自言自语似的。凝视空间的某一点,往往被认为是这种沉默的标志性行为。
(5)内向型。这种沉默源于求助者的个性原因,比如比较内向、不善言谈,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这样的人,在咨询中容易表现出沉默,即使他有话也是三言两语。或许在他来访之前,已反复考虑过应怎么讲,可询问现场,很可能就讲不出来,他会显得欲言又止,颇为不安。
(6)反抗型。即求助者不想讲,这里主要指那些被动求助者,他们本人不愿意或不很愿意接受咨询,是别人要他们来的,故用沉默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伴随着沉默的是怀疑、无所谓、随心所欲、很不耐烦,甚至气愤、敌意等。
沉默行为的出现,将使咨询暂时无法进行,会导致紧张、压抑、尴尬,只有第四种情况是有建设性意义的。对此,咨询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主动、有效的措施。最重要的是重视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同时注意提高面谈的技巧。
咨询师缺乏面谈技巧,有时是引起求助者沉默的原发性原因或继发性原因,在第二、第三、第五种情况中都会出现,为此,咨询师应通过观察、练习、思考来改进,熟能生巧。
咨询师在沉默出现时,要保持镇静,因为自己的急躁不安会加强沉默时的紧张,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气氛,同时亦会降低咨询师在求助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过来,给求助者一种不慌不乱、沉着冷静的印象,则会给求助者一种可信、充满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如果求助者的沉默是由于思考问题所引起的,咨询师最好等待,同时以微笑、目光、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的关注、理解和鼓励。一般来说,不宜打断求助者的思维。若沉默时间过长,咨询师可关切地询问,协助对方思考。
如果咨询师发现求助者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犹豫不决时,应给予鼓励和必要的保证,如:“你不必担心。”“你放心,我们会给你保密的,保密是我们的原则。”“你不必怕,有什么尽管讲出来,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商量。”有时或许需要再三的保证,有时也可以暂时搁一下。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面谈开始,或所谈问题在求助者看来很严重、内心很矛盾时。
当求助者以沉默表示气愤、对抗时,咨询师要及时发现,寻找原因,采取主动、和好、鼓励宣泄的方针。若是由于自己的不当引起的,应主动道歉。若有可能是误会,则应予以解释、消除。也有可能是移情的作用,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他以前生活中某个有影响的人物,不知不觉中把当时的那种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或者,这种移情是求助者生活中的挫折情绪的转移。对此,咨询师应注意分辨,有时没有理由的对抗,很可能就有这种成分。咨询师应妥善利用移情来了解求助者。
因个性原因导致的沉默,咨询师应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加以引导,多用倾听技巧,多作鼓励性反应,善于领会他已说的和想说的。切不可急躁、不耐烦,否则,求助者可能会更退缩、更沉默。
若沉默是由于最后一种原因——求助者本人不愿咨询引起的,那么咨询师的处理就更应注意方式方法。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求助者对别人让他来咨询(有时还带有强制性)不满,并把这种不满转移到咨询中,但对咨询本身无偏见;二是对咨询本身也存在偏见,不愿配合。对前者,若咨询师工作经验丰富,态度诚恳、耐心,方法得当,善于理解求助者的心情,一般来说,沉默会慢慢被打破;而后者,偏见不深时还不复杂,亦可消除,若逆反、对抗心情很严重,则效果很差。这种情况,一般不再予以咨询。
沉默现象有可能是咨询过程中的一种危机,但也可能是一种契机。沉默传达了许多信息。沉默有时是激战前的寂静,黎明前的黑暗,有时则是问题的爆发或无声的交流。咨询师对沉默现象应予高度重视,把握机会,仔细分析,往往会有所突破。
2020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