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的潜意识一直缺乏安全感,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他们没办法及时帮着解决,潜意识中他们是指望不上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体力是有限的,而且我们家的对外观念是不惹事、遇事能让就让,这培养了我小心谨慎、低调且好说话的性格;
孩子是有好奇心的,从出生以来,都在一步步向外探索着这个世界,但同时这就像一场小小的探险,也伴随着一些风险。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受伤、害怕了,便会退回家庭这个安全的避风港进行休息和疗愈,等到内心重新充满勇气后,又会继续回到外面的世界,就这样来来回回中,孩子逐渐长大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家庭/父母的支持和爱给孩子提供了安全感,这让他们觉得就算自己某一方面再不好,都是被爱着的,所以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去接触外界,哪怕失败也没关系,因为心中是有力量的。
我从小一直被夸聪明,自从去南京测了智商后大家更这么说了,我虽然表面没什么反应,但是内心还是沾沾自喜的,觉得要比一般人聪明、厉害,同时我心里想:那很多事情我应该都能做的比一般人好吧?我应该是各个方面都能做到突出的。这让我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个“一般人”了,如果做同一件事情,我和大家付出同样多的力气,或者花同样多的时间,那只能证明我没有找到最优方法,要不然我肯定是要相对轻松些的。带着潜意识中这样的想法,我逐渐形成了“全能自恋”的人格,凡事都认为自己应该做到最好——而不是“想要”做到最好,活在了在理想的自我中。
我应该是优秀的、完美的,比别人更强,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现实中的我并非如此。在现实中,我可能做不到某些事情,或者做得不好,也会被别人瞧不起,落后于别人。这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对真实自我的冲击并不是来自于真实自我的不足,而是来自于理想化自我或全能自恋的幻想。
“也许我应该放过自己。”我们大家要记住这句话——放过自己。当我们能够放过自己时,才能感受到一种轻松感。我们一味迫使自己变得优秀和完美,看似可以减轻内心的自卑感,但实际上,这样做只会加深自我分裂的感觉。我们过于沉浸在全能自恋中,越来越远离那个真实的、被父母所嫌弃的小孩。然而,我们进行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要维持全能自恋,而是要打破它,接纳那个被父母所嫌弃的小孩,并认识到这不是你的错。
那么,什么是自信呢?自信就是接纳自己,无论自己是优秀还是平凡。无论自己是被爱还是被嫌弃,我们都能坦然接受。因为,我们无论如何都值得被爱和接纳。我们不需要追求完美,因为完美只是一个幻觉。我们只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然后勇敢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