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和29日,《当代教育家》杂志、中国教育在线、青岛市教育局联合举行了全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高峰论坛。来自全国的近千名基础教育工作者齐聚青岛市实验高中,聆听和分享了知名学者及教育大咖对教育评价的精彩观点和实践经验。
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两点:一是基于评价的选拔人才;二是对教育进行如实反馈。总之,评价改革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因为,这次会议就是要推进用教育评价改革‘倒逼’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涉及学校全面改革的工作。
国家督学刘坚发表了“数据驱动教育改进”的主题报告,报告中呈现了大量实证调查数据,如孩子和家长学历期望值是否一致对孩子学业成就的影响、家庭藏书量与孩子阅读成绩的关系等。他指出,目前大数据已成为教育研究决策的基本趋势,要特别注意收集数据要真实,使用数据要可靠。另外,如若将实践经验提炼成可复制可传播的成果时,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应用模型和操作范式。
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在介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情况时,又向与会人员讲述了“高影响力教育活动”这个概念。他提出中学阶段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高影响力教育活动主要有:文体活动、特色社团、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开放性实践和社会工作等,为我们今后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给予了理论指导。
宁波中学原校长李永培认为:“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绕不开的主题。因为课程反映着学校教育的文化积淀和价值指向,蕴含了学校的教育实力和竞争优势”。他向我们介绍了该校三阶段六学程的基础设计,即将高一、高二和高三分为基础学习、走班学习和个性学习三个阶段的实施情况。他同时建议:学校的评价改革需要整体设计,适当留白;评价改革还要为考试改革预留接口,为学校的整体改革做好铺垫。
青岛二中的孙先亮校长介绍了该校的“由内而外,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教师评价体系建设。该校的教师评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一是以评价为规范,让教师发展从自发到自觉;二是以评价为引领,让教师发展从自觉到自主;三是以评价为激励,让教师发展从高原到高峰。他强调:教师评价的指向最终还是学生培养,终极目标还是培养和教育好学生。
上海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位。他以四个学生发展雷达图的案例为开场,提出评价改革的整体转型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变单一学业为关注全面素养(育人目标);二是要变统一派课为自主选课走班(管理模式);三是要变一次终结考试为多次选择(评价方式)。他以一个资深校长的身份告诫我们,研究问题时要学以增知、学以致用、学以思考。并且,他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不是让不同的学生成为相同,而是让不同的学生更加不同。
会议的最后阶段是由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主持的嘉宾访谈环节,精彩纷呈的嘉宾发言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钱钟书曾说:吃鸡蛋不必非要问是哪只鸡下的。所以,以下我只分享观点,不再详细注明出自哪位专家。
1. 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品格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这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伪命题?如果此次峰会能激发讨论,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是中国对教育的贡献。
2. 评价改革最重要的是学校,是学校的探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说明,中国的出路在草根,在实践。评价不能只关注分数。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
3. 评价的目的是育人还是选人?世界各国的评价经历了从选人到育人的转变。
4. 高考本无罪,主要是高考被异化。中国的教育不是被高考绑架,而是被功利主义绑架。打倒了高考,应试就解决了吗?教育的问题就解决了吗?
5. 评价的难题是要打破中国的功利主义。我认为打破不了功利主义,只能向功利文化妥协,找到中间的平衡点。否则只能你讲你的(育人),我干我的(应试)。
6. 教育评价各有各的方式,但不同方式的背后是教育立场的不同。
7. 关注素养的评价是学生立场的评价,所以要将评价从管理的手段变为促进学习的方法。这种转变的难点是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的改革,这需要系统思考。
8. 评价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媒体引导、制度改革、学校探索、家长转变。
9. 在中国这个土壤中,不能完全借鉴而是必须本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性格的素养评价体系。
10. 过去的评价是学科立场和管理立场的评价,而不是基于学生立场、基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立场。这让我瞬时想到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刚发表的一篇文章——《让儿童立在学校中央》。
总之,本次峰会我自感收获颇多。清华附中、格致中学在分享他们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时,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和思考。如:设置评价维度,学生自己及时将参与的活动上传,并借助信息化手段,积累过程资料,还可将教育评价延伸为人生档案。评价过程资料的真实性可质疑,提升作假的成本使之不敢作假,进而推进社会诚信。
中国的教育评价需要改革。评价改革很艰难,但艰难也要推进,而且要"任性"地坚持。在日常的工作中,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活动,如何评价和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以及如何改革评价手段,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思考和探索。学者崔卫平说“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就是中国”,那么,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河南教育。我们要通过自已的努力和实践,为河南孩子的未来负责,为河南教育的发展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