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目:“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粮食”;
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
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
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
而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这是我很早之前就看到的一段文字,之所以印象这么深,是因为我就是那个典型的“中国的小朋友”。
我生在农村,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在乡里比较有威望;母亲算是个女强人,凡事都想靠自己,不求人;两位兄长,比我大17岁的二哥是个万里挑一的大学生,而比我大14岁的三哥,虽然辍学早,但也吃过苦,知道人生不易。
所以,我就是万般宠爱中成长起来的,那朵“温室里的花朵”:自私,任性。
家里的事情从不过问,家人也不在我面前说起,甚至是我的切身利益,他们都可以把全部都挡在给我的“保护伞”之外。
直到高三,我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高三转到广州读书,E类学校,郊区。99.9%的本地学生,开口闭口都是粤语。所以我是被自己孤立的那个人。一个人写信,一个人记日记,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对着那棵大树聊天。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二哥引导我去书店。那时候白云书城还在,那年我一个人去了很多次,也买了几本书。同学哥哥送的《天使落在头发上》,还有后面我撒娇让他买的《悲伤逆流成河》等,时隔十年,我依旧记得很清晰。
我还在图书馆遇到了张晓风的文字,他的一句话拯救了当时的我。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
所以,我开始变得沉静。喜欢上看书,喜欢上去书店和图书馆。甚至一段时间不看书,心理慌的很。一定要去书店或者图书馆,看看书架上的书,看看看书的人群,慢慢的,才能平复自己慌乱的心情。
如今,我又回到了这座我断断续续接触了十几年的城市,我面对着二哥书房里书架上的书籍,反问自己:为什么看的书也不少,却没有办法在简书好好写文?
大抵是我看的太杂乱了,从雪小禅,到辫子姐姐郁雨君,再到亦舒,从《美国总统全传》到《狼王梦》到《看见》,阅读的类型和风格就像我自己:杂乱无章。
可是我看到一些感动的文字又能说服自己,看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遇过的事,都让我悄悄的成了那个更优秀的自己。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他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小时候读过的书,如同小时候吃过的饭,一时半会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你的精神,后者成为你的骨肉,他们潜藏在你的谈吐和气质里。
今年2月我注册了简书,写文不多,其中又删掉了好些篇,都是反映生活的无奈和悲哀。但是我想,文字的力量,大概是要记住美好,让生活的不顺心,就像写在沙滩上的文字一样,被风吹散,被海水带走。
所以,每天写文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我最静心最受益的时间。我只关注于写,其他的都在我世界之外。
有时候是为了想一个更精确的词而冥思苦想,有时候是为了引经据典而去查资料,甚至有时候还没达标,就要想着哪里填些,哪里又补些,显然是在凑数字。
可是我还是那个胜利着,我打败了过去的自己的懒惰,打败了过去的自己的三分钟热度,也打败了那个,凡是看书或看电影或听别人笃定的话语,只会全盘接受的自己。
我会去想,别人那么说,是出于什么样的立场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也会去想,书中和电影里,为什么会设计人物情节这样或那样的发展。所以我也学会了,从一些细节看出别人的人品,从前面发生的事情猜到后期的结果。
因为我在简书写作的时候,学会了思考。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 第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