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别人当做物体,他们的需求和欲望没有自己的需求正当和重要。我把自己困在了盒子里,我的世界观是建立在看待他人和自己的错误方式上,不能以公正平等无偏见的视角看待世界。
这一本神奇的小书——《别找替罪羊》,这本书由一个二天的故事组成。
由美国亚宾泽协会所著,被译为33多种语言,全球销量逾200万册,10年雄踞管理类排行榜前列,是谷歌、微软、波音、美国海军亲测有效的员工必读手册。
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其中的概念影响深远。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很新鲜、很好读,也充满真知灼见。我百分之百大力推荐!
这本书也是我看完之后很想马上推荐给同事、客户、朋友,甚至家人的书。所有管理与领导的问题,都来自“自我背叛”与“自我欺骗”,都来自将失败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替罪羊)的心理模式!唯有跳出盒子,才能成就完美的团队。
☆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沟通低效、同事失和、工作无法推进、家庭关系紧张……其实,工作与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源于“自我背叛”与“自我欺骗”,只不过我们对此浑然不觉。阅读本书,你将跟随主人公汤姆·卡勒姆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在自我剖析的同时收获个人成长和领导力的提升。这本书也是我看完之后很想马上推荐给同事、客户、朋友,甚至家人的书。所有管理与领导的问题,都来自“自我背叛”与“自我欺骗”,都来自将失败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替罪羊)的心理模式!唯有跳出盒子,才能成就完美的团队。
美国亚宾泽协会(Arbinger Institute)是一家学术底蕴深厚的管理培训与咨询公司,由来自商业、法律、经济、心理学、哲学、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专家组成,曾成功帮助上百个组织减少人事问题,提高利润。其客户遍及诸多行业,知名的有谷歌、微软、波音、耐克、雀巢、壳牌、美国海军、康奈尔大学等。
内容简介:
所有管理与领导的问题,都来自“自我背叛”与“自我欺骗”,都来自将失败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替罪羊)的心理模式!唯有跳出盒子,才能成就完美的团队。
先说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戴维和南希是一对年轻夫妻,他们育有一个四个月大的婴儿,某天婴儿在半夜哭闹,戴维觉得自己应该起来哄小孩,让妻子好好睡,但最后他还是选择继续睡,没有起来安抚哭闹的婴儿。
你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领导管理哲学吗?《别找替罪羊》通过汤姆的故事,阐述了“自我欺骗”的概念。一旦对“自我欺骗”有所了解,你的洞察力就会更为敏锐,你会更渴望团队合作,责任感倍增,获取成效的能力也会加强,还会赢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无论是身处企业界、社区还是家庭,重要的不只是“拥有影响力”,而是“拥有让一切变得更好的影响力”。
P44页
在盒子里时,即使做些看起来正确的事,你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和你的期待背道而驰的结果。记住,人们对待我们的态度并不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取决于我们怎样去做——不管你有没有被困在盒子里。
《别找替罪羊》这本书并不是枯燥的讲道理,而是通过故事让这些理论变得简单好理解。我们就如书中的他们一样,由自我欺骗导致被困在盒子里走不出来。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事例:
巴德去旧金山参加项目会议,被安排在21层客户办公室,决策层包括其他同事都在25层,他要根据25层的讨论内容起草文件,每一个内容的改变都要起草到文件中,但他却不怎么上25楼。
他有两次因没有及时在文件中加入项目进展被训斥,合作伙伴问他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但这些应该他我处理的问题被别人越权处理,他却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在这个事例中巴德真的有好好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巴德不会这么想。
从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巴德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他被困在自己的思维局限里,对别人的建议和指责有抵触心理。巴德的这种持续性盲目,被社会学家称为自我欺骗,也就是“在盒子里”。
换种说法就是,你会发现某人存在问题,然后你会发现这个人抵触别人对他的批评和建议,这种看不到自己身上缺点的行为就是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在盒子里”是所有组织里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但他们不知道这些问题,就一直被困在“盒子”里。
一:我们是如何被困在盒子里的?
判断自己是否在盒子里有一个主要特征:把自己当人,而把别人当成一个物体。
盒子里的人会用一种自以为正确、公正的眼光看待现实,实际上看到的现实是扭曲的。
就像事例中的巴德,被困在盒子的他会不断为自己找理由,把自己封闭,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使自己变得盲目,认为都是他人的错误,而自己是最努力、最用心的人。
在他不断的自我背叛,为自己找借口,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错误上并将其放大,就已经深陷盒子中了,盒子会成为他的特质,而他还会带着盒子继续生存下去。
二:在盒子里的特点
1、在盒子里时,我会认为都是别人的错误,可以为自己责背对方找到理由,并不断放大自己的优点。
2、盒子里的我缺乏安全感,急于自我辩解,需要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
3、 我的盒子会促使别人给我找麻烦,但也会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唯一一个有问题的人。
4、在盒子里的我也容易促使别人走进盒子里。
三:如何跳出盒子
只要身处盒子里,无论你多么娴熟的运用沟通技巧,最终还是在盒子里与别人沟通。那么要怎样走出盒子呢?
其实在你决定为某人走出盒子时,把他当作一个与你一样有需求的人,那一刻你就已经走了出来。难的是在走出盒子后,要怎样让自己在盒子外。
如果你在盒子里,不要对别人产生抗拒心理。如果你发现别人在盒子里时,不要抱怨,要努力让自己留在盒子外。除此之外,就是不要关注别人做的错事,而是关注你自己能做什么正确的事,不要担心别人能否帮助你,而是自己能否帮助别人。
当你跳出盒子之后,你会发现事情变得简单,沟通效率提升了,团队合作更加愉快了。
了解《别找替罪羊》这本书后,知道了什么是“自我欺骗的思维盒子”,再重新审视一下你生活中遇见的问题,你还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原因,你没有错吗?
当你能够克服自欺欺人,遇到问题不要只从外面寻找原因,而是多关注自己,承担起属于你的责任,你会发现生活变好了,抱怨争吵少了,能够理解别人,你也会变得快乐。
即使是正确的事情,用了错误的表达方式,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和期待背道而驰的结果。人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不是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怎样去做。
2018-12-10 14:58:15 1人喜欢 回应
如果你在某个情景里感到自己陷于盒子之外,但又没有找到可以违背的意愿,这可能说明你已经在盒子里了。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自己是否在潜意识里已经有了自我辩解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