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大义】
有志的人,听闻了道,努力实践。
普通的人,听闻了道,将信将疑。
浅薄的人,听闻了道,大笑不已。
其实,他们有这样的反应也很正常。如此高深玄妙的道,若不被浅薄之人嘲笑,也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所以,古时候的人这样说过:
明显的道,暗昧,前进的道,后退,平坦的道,崎岖。
最高的德,却像空幽的山谷;
最洁净的素白,却像含垢一般;
德性越是广大,就好像越是不足。
最大的方正,没有棱角;最大的成就,总是晚成。
最大的声音,无法听闻;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大道隐微,无法言说。
只有道,才能恩泽万物,并助其完成。
【心读】
1.
上士聪慧颖敏,一旦闻道,便心领神会。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立刻付诸行动。一般来说,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息、知识、智慧。信息常常是零乱的、碎片化的,但通过我们的思考,将其系统化,就成了知识。知识是有体系的、相对完整的,但它还不能被称为智慧。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认为,纯粹的知识还不足以成为力量,唯有实践了的知识才是力量,这就进入到智慧的层面了。
大凡最伟大的智者,他们必然同时是最伟大的实践者,佛陀、老子、孔子皆是如此。学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证道。学习是为了建立正确的见地,而实践则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见地。
要成为老子口中的上士,就要懂得“勤而行之”,也其实也就是孔子“学而时习之”的精神。
2.
中士的特点,是“若存若亡”。他们对道的信心不够,总是将信将疑。孔子对颜回的赞赏是:“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篇》)可见,颜回的最大特点是道心坚定,唯有他可以很长时间不离开仁德,而其余的学生却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
自我怀疑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如何培植我们的信心,是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问题。这种信心,不仅仅只是一种自我认可,它甚至是一种信仰,是对生命、对天地、对宇宙、对绝对他者的信仰。
这个世界是很奇妙的,它不只是机械的、冰冷的物质。我始终坚信,在这个旷宇长宙之中,一定还存在着某种无法言喻的神秘力量。它或许有很多的名称,老子称之为“道”,孔子称之为“仁”,柏拉图称之为“至善”,佛法称之为“真如”。
终极实在无法被有限的我们证明。但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够保有对绝对他者的信心,那么生命就会开显出更为深远的意义。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彼岸生活的眺望,更是对此岸生活的珍重。
3.
有些人笑,是因为内心旷达,有些人笑,是因为内心傲慢,还有些人笑,是因为内心愚昧。下士便是如此。老子所说的下士,或许就是那些执迷不悟的人。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篇》)他还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论语·阳货篇》)如此看来,老子和孔子对待愚者的态度基本一致。
怎样的人才是愚蠢的人?有些人天生智力低下,但他们依然可以幸福地活着。有些人身有残疾,但他们身残志坚。这些人在我看来,都不是愚者,甚至还值得我们学习。《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在世,就应当效法苍天,内心刚强,力求进步。所以,真正的愚者,是那些自甘堕落、自我放逐的人。这样的人,内心就像荒芜的沙漠,就像干涸的湖泊。他们不仅仅是在放弃生命,更是在放弃意义。
人活着,就应该像山一样峭拔,像水一样澄澈,像树一样蓊郁,像风一样灵动。让生命充满着意义,让人生盈溢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