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章——中国人民里,林语堂大概说了以下几个问题,有南方与北方的区别,讲到了退化,新血统的混入,还讲到了文化的巩固作用,以及民族的童年。事实上,与其说第一章写的是中国人民,不如说是在写中华民族。南方与北方人,是中华民族的两个构成要素,退化,提到了一些民族生活特点,新血统的混入以及文化的巩固作用,则是谈到了中华民族之所以连绵不绝的原因,民族的童年,意在指出纵使中华民族已历千年,我们的民族仍然如同一个晨曦中的孩子。
首先是南方与北方的区别,关于这一区别,古代与现代的区别就很大,古时候,南方总被称为蛮夷之地,杂草荒芜,人迹罕至,仿佛一点烟火气也没有,北方就不同了,历朝历代的都城基本都定都北方,北方经济发达,生产力发达,文化繁荣,南方与北方,在古代的时候,就像是萤火与皓月的区别。后来,由于北方的朝代更替,混战不断,十室九空,民不聊生,北方的人民难以承受战乱之苦,便大举南迁,纵使是荒芜之地,好歹是安全之所。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技术,南方的生产力也得以大幅度提升,南方日后成为国家经济中心也由此开始奠基。大概是南宋的时候,南方既成为国家政治中心,也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也不知是从何开始,北方与南方的区别渐渐拉开,北方人与南方人也有了较为显著的特点,一直是认为,北方人性格朴实,憨厚老实又较为豪爽,且听听北方的山歌,便能从中感受到其豪迈。南方人则普遍比较富有灵性,习于安逸,文质彬彬。对于这种区别的解释,大多数人都归于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来是有道理的。毕竟在很久远的过去,南方是没有多少人的,北人南迁,南方才由此得到发展。所以,在久远的过去,在那些南迁的北方人还没成为现在所谓的南方人的时候,他们身上携带的,还是北方人的基因,而此后在水土的养育下,经过一代一代的发展,南方与北方的区别才日益增大。而到了现代,南北依然是有差距的,就比如教育方面,由于一些历史方面的原因,南方普遍教育水平要领先于北方,南方的经济发展要高于北方,即使是在江苏这一个省,仍然有着苏南和苏北的区别,且两地人民有时候还会互相嘲讽。不过呢,在我看来,这种嘲讽是挺没有道理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不知为何,我总觉得人们的一些习惯啊,包括饮食,住宿各方面,都在慢慢的减弱,特别是在现代化大都市里,比如上海,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其常住人口中,甚至是外地人口占比更大,在这座城市中,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差异就不是很明显,大家走着相同的节奏,过着较为相似的生活。在学校里也是如此,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只在清真食堂吃饭,大多数食堂的主食都是米饭,而对于我这么一个从小吃馍馍吃到大的北方人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我想对于南方的同学而言,吃面条吃米饭,也都是差不多的。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因地域而造成的经济差距外,南北人民在生活饮食方面,应该是一代一代地慢慢趋于一致的。所以事实上南北人民并没有什么值得互相嘲讽的,想来再过一段时间,当00后成为社会的主力军的时候,这种差异会进一步缩小,那个时候,想必南北的差异就更小了。也可能是我太过理想化了,以至于带来这样的思索:很多年前,中国只有一个繁荣的北方,后来北人南迁,拉开了南北分化的序幕,而过了这么多年,时代逐渐进步,交通,网络拉近了南北的距离,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地,在同一片天空同一方水土下共同生活,慢慢地,南北的区别开始减小,人与人的一些基本习惯也趋于一致,而艺术文化方面,北方人也已经与南方人一般重视,文质彬彬再也不只是过去南方人的专属。大胆的猜测一下,在遥远的未来,南北人民有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趋于一致,就好像久远的过去那样,南人还是北人的时候。从历史的角度看来,这一个过程仿佛形成了一个美妙的闭环,让我觉得有点惊异。不过,对于这种事情是好是坏,会带来文化的再繁荣还是再凋零,都是难以预测的。毕竟,南北趋于一致的前提,是民俗民风方面的极大程度的重合,这代表着在新的时代,对于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已经很少有人再愿意去继承了,当地区失去了其地区特色,这个地区就很难让人产生归属感,不再有所谓“家”的感觉。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南北趋于一致是民族文化的衰退特征,是过去的民风民俗难以继续生存的标志。当然啦,以上的推测,不过是本人较为无知的设想罢了,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的差异始终会存在,只是当时代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知道这种差异,最终又会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