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速度4000字/分钟
本书实至名归,读至第三章当即购买。
1、本书主题:如何写好学术论文
2、提供知识:本书侧重于说理写作,这类写作以分析和解释为主要目的。
3、速读建议:先看第3章和28章
作者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学院刘军强教授。
经常读书的学生,说话更有趣,理解更深入和全面。我也有相似感受,读书多的人更像知识分子,而读论文多的人更像知识工人。好的文字就像窗户上的透明玻璃,读者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的景致,以至于意识不到玻璃的存在。这才是文字应有的作用。
>>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康德
>> 相似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完全不同。阿西莫夫充分考虑了读者感受:段落短促,句子精悍,因此读者毫无障碍地读完一段。萨义德的文字恰好相反,絮絮叨叨,烦不胜烦。如果你耐着心烦读完第一段,脑子里已经忘了前面说了什么。
>> 好的文字就像窗户上的透明玻璃,读者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的景致,以至于意识不到玻璃的存在。这才是文字应有的作用。
>> 学术腔夹带翻译腔给读者带来持久而深刻的伤害。
>> 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写作清晰流畅的文字,降低理解难度,为读者提供方便。
>> 如果读不懂一篇东西,大可不必怪自己,而是要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作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健康的倒逼机制,逼迫作者们清晰地写作。
>> 如果你讲完一个问题,听众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谜题;反之,如果听众只是平淡地回应一声“哦”,说明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问题,一个很难让人兴奋、很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
>> 承认自己的缺陷,是科学思维的一个可贵特质。
>> 罗什富科公爵(La Rochefoucauld)说:“很多人都会介意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却很少有人在意自己的判断能力。”
>> 对作家和其他艺术家来讲,知道不做什么是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有品位的平面设计师知道少即是多,设计是文字的奴仆。没有品位的设计师则会将文字扼杀于背景的色彩与线条以及虚饰之中。
>> 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因为青年时代,学力尚浅,但精力充沛,小问题牵涉的范围较小,易可控制,不出大毛病,但也要全副精神去大做特做。这样可以磨练深入研究的方法,养成深入研究的工作精神,为将来大展鸿图作准备。
>> “有记者问季羡林先生,学那些早已作古的文字,如梵文、吐火罗文,有什么用?季先生淡然说:世间的学问,‘学好了,都有用;学不好,都没用’。”
>> 假设你在车站等车,手机上的帖子和视频已经刷完了,你很想找个人聊天解闷。如果有个人在你旁边坐下来,你能否跟他们聊个把小时?A. 出来买菜的广场舞大妈
B. 物理学博士
C. 头发抓成鸡窝状的叛逆期少年
D. 带孩子的家庭主妇
E. 来中国旅游的澳大利亚华人大学生
>> 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公交车测验背后的问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谈话水平,具备什么样的见识和常识?一个稳健的社会依赖富有常识感、具备科学思维的现代公众。
>> 放眼读书、不挑不拣,一定程度上是对的,然而很多因素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鉴别力。
>> 当球传给鲁迅时,他对书单的态度令人莞尔:“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 经常读书的学生,说话更有趣,理解更深入和全面。我也有相似感受,读书多的人更像知识分子,而读论文多的人更像知识工人。
>> 阅历与判断力高度相关。高度简化的生活轨迹会使一个人缺乏常识感,缺乏对现实复杂性的具体认识,以至于见风就是雨,相信简单偏激的说法。年轻从来不是什么资本,时间和阅历不可逾越。
>>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 何为见识?见过才能识别。见识的局限就是:砍柴的人都以为皇帝就是挑金扁担的那个人。很多人写不出东西来,除了读得太少,另外一个原因是生活经历贫乏。
>>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问题相关研究的梳理和评论。它包含几个要素:其一,以某个问题为核心,以相关性为框定范围;其二,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看学界分别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有哪些发现,此为述;其三,对这些文献进行评价,哪些方面做得好,存在哪些缺陷,此为评。
>> 文献综述者把已经存在的东西提取出来,通过他或她自己的写作来创造一些新的和原创的东西。
>> 古代道家思想家虽然深刻而富有灵感,但或许因为他们非常不信任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所以未能发展出任何类似于自然法则观念的东西。——李约瑟
>> 罗伊尔区分了六类结构。这些结构针对实质内容,在写作中较具有启发意义:范畴结构、评价结构、时间结构、比较结构、线性结构、因果结构。
>> 无数复制品简直一模一样,任取一件装起来都合用;如果一件坏了,另拿一件替换就是,不需另作加工处理。
>> 从阅读角度看,读者读论文时心中可能产生五个问题:(1)研究问题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2)我为什么要关注这个问题?(3)作者用什么方法和材料回答问题?凭什么相信作者?(4)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有什么意义?(5)如果我想进一步了解或者研究,应该看哪些材料?
>> 安·兰德认为起标题时,90%要考虑恰当(appropriateness),5%考虑清晰(clarity),最后只有5%才考虑戏剧性(drama),不可舍本逐末。
>> 每段只说一件事,尽量第一句话就交代主旨。
>> 在你写一句话,组织一个段落,布局一个章节时,请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到底要表达什么?
·现在写的东西跟这个动机有什么关系?关系是否紧密?
·我有没有偏离主线?现在写得是否多余?
>> 叙事激活了大脑。
>> 有人问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长寿的秘诀,他回答道:每五年把莎士比亚全集重读一遍。
>> 符合马奇故事三原则(激起兴趣·易于理解·足够可信)的故事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好故事,而能激起读者丰富情感反应的故事一定会让人难以忘记。
>> 读者的头脑并非白纸一张,而是有着无数的先入之见。每个人都会因自己的教育、阅读、工作、生活经历而积累很多类似的条条框框。即使是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人脑中所唤起的形象也不尽相同。
>> 写作障碍涉及三个问题——没的写,不会写,不想写,分别涉及想法与积累、写作策略和写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