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以前从未以为我是可以属于社会的,因为我从一毕业就从学校进入学校。在某种程度上说,学校只能算半个社会。曾几何时,我作为一个优秀班主任和学科老师,跟同事朋友聚会的时候,休闲的时候,一般说话说到第三句就会说到学生。后来我们几个要好的同事带着家人一起玩,我们常常是没几分钟,就出现先生们各自闲聊,孩子们开心玩耍,我们就开始聊学生,满满的开年级组碰头会的画面感。我先生说,我以为只有许老师三句话谈学生,原来你们都是啊。我曾经以为这是赞扬,我也深深的自豪,因为我满眼满心都是学生。我对我们班学生,都能如数家珍。从学校出来16年,在街上遇到的学生打招呼,我会突然叫出对方的名字。
在候车室、在高铁上、在飞机上,总是被陌生人问到你是老师吧,好像额头上贴着标签。后来我成为一个教研员,作为一个引导教学,促进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人士,开始一边跟老师打交道,也跟社会人士打交道。发现老师跟其他行业的人真的有很多明显的区别。老师们的忙碌和在单纯的环境中打交道,以及教学压力的叠加等原因,他们的交谈话题维度相对比较单一。说话的主题是“我班谁谁谁”和咱班“谁谁谁”。我在老师身上看到了我自己。
但是这周末,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我也是可以属于社会的。前些天,跟赵昂老师联系,想组织一个小型“通往未来之路”读者见面会。借这本书传递生涯理念,培养有梦想的孩子,另一方面为沧州做生涯的人搭建一个系统,以后相互支持,在沧州做成一个小的生涯生态。我当时很犹豫把这个活动放到某个学校还是在社会上自由招募参会者。当时考虑的因素有,在一个有生涯教育探索的学校做,可以惠及学校和老师,他们可以方便参加活动,不用请假走出校园就可以参加,收益的人会更多。如果在社会招募,来参加的人会相对少,但参会者意愿会更强。后来我决定在社会上招募自由。联系好场地、做好海报和文案离活动时间只有3天。我和我的搭档凤阁老师利用自己的朋友圈,招募了30+人。其中有一半是学校老师,调课请假来的。有一位杨老师,推辞了外生的婚礼,把课调到第二天,结果是她参加完活动的后的那天,一天要上十节课。你可以想像会场的气氛跟以往在学校组织活动的气氛完全不同。
我用生涯彩虹卡破冰,让大家跟生涯发生链接,产生了神奇的作用。每个人都发现了卡像长了天眼读懂了自己的需求。之后请四位嘉宾做了培养孩子过程中的成长和觉察,大家一遍遍被触动,在别人和孩子的故事里,照见了自己。赵昂老师的主题演讲把活动推向高潮,似乎形成了一个神奇的场域,有些微妙的变化在发生。我特别感动,我身边有这么多渴望自己成长,带动孩子成长的家长。用成长的我带动他们,用我的资源人脉影响他们,这不就是我先想做的吗?
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临时决定一件事儿,这个活动的群不解散,用一个月的时间我带大家做读书会,让今天的变化后发酵,让每个人收获更多。奖励读书完成的小伙伴OH成长体验线下活动。加持,发酵,吸引,影响……
如果我做为一个社会产品,我就想做这样一个产品。我想让学校老师有更多机会链接社会资源,也让社会人多跟学校老师发生链接。我要建立一个学习成长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是学校和社会链接的桥梁。对,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