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三个教学问题。板块一是“概说主要事件”,问题是“本文写了志愿军战士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板块二是“简说选材特点”,设计的问题是“从作者写的三件事看,本文选材有什么特点”。板块三是“细说场面描写”,设计的问题是“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场面描写(松骨峰战斗战后场面)”。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或者说意图在哪里?
第一,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读懂文章的叙事特点。三个板块的三个问题,包含在一个主问题之内,这就是“文章的叙事特点与叙事艺术”。第一个问题,简要概括志愿军战士的三件事,是信息提炼,是理解选材特点的基础。第二个问题,是在概括事件的基础上发现文章的选材特点,这里既需要学生具有纵览全文的视野,又需要学生读懂文章细节的能力。纵览全文,需要学生把三件事放在一起比较看,看他们主语的不同,看场景的不同,看主题的不同,如此才能发现作者选材的“典型性”。文章所写三项材料,有战场上的也有战场外的,有群体的也有个体的,有有姓名的和也有无姓名的,有爱、有恨、有心愿,有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有表现国际主义精神的、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着眼细节,看到作者记叙中时而提到“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时而写到“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时而“引用对话”,从而发现文章选材的“真实性”,也即“纪实性”。这个问题,基于第一个问题,向前迈进一步,深入一步。第三个问题,“细说场面描写”,是在宏观提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细部研读一件事,在研读中发现作者叙事的生动性,从而理解作者的叙事不仅真实、典型,而且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在读懂文章整体特点的前提下,从细部去品析作者的细腻表达、文字的细微情感。
第二,在逐步探究和发现中发展学生的三种能力。三个板块的三个问题,虽统属一个主问题,但在能力训练上,分属三个不同的训练点。问题之一“本文写了志愿军战士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意在训练学生准确提炼信息的能力。这里有两个难点。难点之一是准确找到三件事情的主语,松骨峰战斗的主语是“一支志愿军部队”,在熊熊烈火和滚滚浓烟中求朝鲜小孩的是“马玉祥”,回答“我”提问的是“一个战士”。学生易于出现三个方面的错误点,一是将主语统一称为“志愿军战士”,二是忽略主语,三是将第三件事情的主语说成“我”,而忽略问题本身“本文写了志愿军战士哪三件事”。准确找到主语,既是训练概括能力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选材特点的需要。另一个难点在于,准确找到概括事件的“关键动词”,准确找到事件的关键信息。比如第一件事,学生通常会忽略战斗的结果“打死300多敌人”,而这是这件事的关键信息。问题之二“从作者写的三件事看,本文选材有什么特点”,在于训练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生需要从观察三件事的主语中,发现选材的“典型性”。从文本细节中,发现选材的“真实性”。问题之三“细说场面描写”,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能够从多个不同角度品析作者的细腻表达,从不同侧面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细微情感。
第三,依据教材练习进行教学设计,回应教材的编写意图。三个板块的三个教学问题,实际上均来源于教材练习。板块之一的问题“本文写了志愿军战士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出自课后练习一,“看看文中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哪些英雄事迹”。板块之二问题“从作者写的三件事看,本文选材有什么特点”,出自教材练习的第二题和第五题,第二题阐述的是文章选材的“纪实性”,第五题阐述的是文章选材的“典型性”。板块之三问题“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场面描写(松骨峰战斗战后场面)”,出自练习四,“阅读这段文字,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教材编写,撰写单元概述,设置预习提示,编写思考探究,绘制插图,补充相关知识点等等,都藏着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有所呼应,有所应用,以提高我们教学设计的质量,更好地实现教材编写的意图。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利用教材练习设计了三个教学问题,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的三种能力,以期让教学更贴近教材的编写意图,更贴近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际需要,更贴近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