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从别人的歌声里听到自己的声音,能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王纪琼
七月终,八月启,长夏将尽,秋风徐来。在这个美好的八月,我们《纪琼谈家》安阳读书会如期举行。
第一项:升国旗,奏国歌
第二项:情景再现《都是头发惹的祸》
闵老师在我们读书会开始之前,谈了这段时间学习感悟。学习,不单单是学课本知识和写作业,哪怕是学跳个广场舞,也比在家坐着强,要有个大学习观,孩子学做家务,学技能也是学习,大家思维要打开。
一个人无意识行为就反映了你的行为模式,如果孩子跟你们说的时候,你们是听孩子说的呀,还是get你想要的那个点儿?
咱们应该听孩子说,想想孩子要跟我说这句话,他想表达的什么意思?孩子跟你说,妈妈,今天我很高兴啊,你上来就问,作业啥时候写?
完了,这叫无效沟通。时间长了,孩子就说没办法跟你沟通,因为咱俩一张嘴就说作业,就说学习,知道为啥孩子不愿意跟你沟通,你们要get的点,没有想孩子表达的是什么?
你有固化的思维,其实无论上什么课,学习什么,就是改变你的思维,改变你的认知,因为你的认知越宽,你对事物的理解越多元化,越多元化,你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包容性。
也就是院长说的那句话,先把孩子带到他想去的地方,再把他带到你想他去的地方。
你先看孩子想往哪儿走,你先顺着他的路走,他走到那儿以后,他高兴了,然后你再去把他拉到你想去的地方,这就是先跟后带,这就是咨询师的一个咨询技术。
第三项:深度解析。
担任此次深度解析的导师是李芳导师。
静静是个遵守纪律追求上进的高一女孩子,因为妈妈的忽视,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情,导致头发长了没有剪,而被教导主任批评,在学校理发店理发,发型难看,被同学嘲笑而躲在房间不见人不上学的案例。
每一次的情景再现,其实都是来源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我们认为的一些小事情,但是孩子的这个年龄阶段,对他们来说就是当下最大的事情,这些事情,有的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有类似的故事,我们所有人都要从这个情景当中,找到我们能改观提升的一个细节点,然后助力我们的孩子正常健康的成长。
李老师根据案例呈现,给大家提出两条主线五个问题:
1:孩子在家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
2:孩子的情绪变化,带给她的状态有什么变化?
3:妈妈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4:孩子在学校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
5:你们觉得孩子现在这个情绪变化到他的状态变化,妈妈教养方式,对他有什么影响?
孩子有三个时间点的变化,开学前,开学后,十一假期后。
各位家长各抒己见,静静对高中生活学校是向往的。很自然的一种表现,乐观,自信,足以说明静静在适应这个新的陌生环境。她感觉自己的头发长了,要去理发,这个孩子还是比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啊,妈妈的那个时候不以为意,对她说话不上心,她还是坚持要去理发,妈妈还是忙手中的活儿,眼睛都没往静静身上瞧。
所以,静静的情绪变化:
开心——不放心(担心、焦虑)——着急——失控
孩子状态变化:
积极——不安——难过——羞耻
她的这个状态变化,你可以想想,他在学校里边会有啥表现?然后再想想你们的孩子是怎么一步一步的,走到那个情况的?
从感受妈妈和孩子的感受,闵老师锻炼大家练习觉察力,如果你在这个事儿上纠缠,你就看不到这个人,看不到这个人的情绪,感受不到人的情绪变化。
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马上就出现问题的,肯定是经过日积月累,一件件的小事堆积上去的,走到最后不好的结果,在刚开始那些小事的时候,觉察不到他的心理需求觉察不到他的情绪的时候,你老站在那个事儿里边给他纠缠,时间长了,孩子就不给你打开心扉了。
李老师说,孩子整个的行为背后她的情绪,情绪背后有需求,孩子真正的需求是在求妈妈的关注,孩子内心是不安全的,无力感的,这也是孩子和妈妈平常的一种相处模式。
家长们也谈到自己在家对待孩子的模式,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觉察自己的教养方式。
第四项:讨论总结
闵老师一一指导大家沟通的语言技巧,语言模式,倾听是第一位,然后提出问题,精准提问,大家才能精准回答,然后再回应,找到答语里的有用的信息复述、总结、提升,做到谨言慎行。
闵老师为大家普及四种教养方式,教养模式其实也就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互动的模式,
首先是民主权威型,这个民主权威型就是大家有问题,我们可以摆在那儿,我们要把它集中起来讨论,你不能说光民主不权威,那是你对孩子的不负责任,真正的对孩子的尊重是我把所有的情况给你们展示,但是选择权在于你。
或者是因为你的年龄还不到那个级别,选择权在于妈妈。民主是你有说话权,权威是要有一个人当家的。
第2个就是溺爱型,啥叫溺爱型,超出了你的承担范围,孩子这个行为已经不仅仅在你们家里的影响,都都涉及到外面了,还不加以制止,那你就是溺爱型。孩子要飞机的你家里就没有那种水平,还得想个办法又卖血的,又卖肾的,给他满足这个不合理的要求。
第3个就是忽视型,孩子说东你说西,孩子要钱,你给手机。
第4个指责型,你动不动就是批评他,只能看到孩子做不到的地方,看不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李老师讲,忽视型父母的觉察力比较低,闵老师教大家说话之前先铺垫,让人感觉不太突兀。
有家长讲出,孩子曾经自己讲述学校发生的事,老师把同学作业本扔到地上,同学弯腰低头去捡,被老师骂,其实家长不知道,孩子说的是自己的事情,为了怕妈妈担心,怕妈妈批评自己,就隐瞒了,说是同学的事情,这个妈妈没有觉察到是孩子当时心里是不舒服的,孩子是有情绪的,他在向妈妈求助。所以,做家长的一定提高警惕,关注孩子一言一行,去觉察,去引导孩子,不让事情发展下去,最后出现不好的结果。
闵老师讲了心理学术语:共生,纠缠,孩子只担心你们家长之间的问题了,还怎么能有力量去学习?孩子才是人间清醒,我们要向孩子学习,学习他的觉察力,家长要提升自己能量,做孩子的咨询师,毕竟家长和孩子经常在一起。
闵老师说:“我能看到你们家的资源是什么,我能看到你们家的这个缺少是什么,你们家的方向是什么,但是人你让我去帮助你们,我只是有限。熟悉的模式会让人感到怎么样?安全。但是不一定正确。你怎么把熟悉的模式改为正确的模式,小步就是慢,慢就是快。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不去纠缠,洒脱一点,向内问自己,我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我怎么做?我的方向是什么?向未来。只要你放下了,孩子就会放下。”
当孩子给我们说什么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孩子释放的信息,让他多说,提取它有用的东西,抓住给孩子赋能的机会,给孩子赋能。
比如你想批评老公,你不能直接上来就批评,得先夸夸,然后风一转,再说事儿?院长说的,说话要先走意思再有意义,叶老师也说了,三明治理论。把批评放到中间,前面有铺垫,后面有夸赞,这样人家才容易接受你的批评。
第五项:解惑答疑
这个案例的认清真相是什么?
这个女孩是比较敏感的,她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是多的,但是妈妈没有get到这个点儿,妈妈就会觉得这有啥事啊,不就剪个头发吗?多大点儿事儿啊?
1:我们说教育无小事,拿到家庭中就是孩子无小事。他给你说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目的,他们说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你得学会倾听,你不能生气,不能着急,不能有情绪,让孩子先说,不要反驳,这就是你们要有承载力,孩子嘛就是说说而已,结果人家说了说,你拉肚子了。你被他带进去了。
2:说好的时候,家长要表现出惊讶,给孩子赋能,孩子就是要赞扬的。
哎呀孩儿,你这件事处理得真好,咋这么有思想呢,出了这么巧妙的,这就是你的抉择,你知道孩子想给要你要什么。
3:闲聊的时候,院长说了,其实这个时候还是有防御的,不光孩子有防御,你也会有,你要保持高度警惕,听话听音,学会引导孩子,院长我们要的孩子就是没话讲话来说,先说一些不咸不淡的话,这个时候,你从他的回应里面,你能听出来他的深层的这个当时的情绪。
比如孩子讲老师扔作业本的事,然后你就问他,假如这件事儿,你在旁边的时候,你能不能体会一下,当时你那个同学他是什么感受,都是同学,就要跟着他走,孩子会有这样的表述的,他的反应是啥呀,他会怎么样?当他说别人的事的时候你也跟着他说别人的事,他的防御就降低了。
可以这样问,孩儿,假如你遇到这个事儿的话,你怎么处理?
(他想通过别人的事,说自己的感受。)
如果他说出来咱就听,如果他说不出来,咱就说,要不要听听妈妈的想法?
那你需要爸爸妈妈怎么支持你呢?
双圈理论和接话技术是万能公式。
问题1:有家长提出,老大休学在家,老二看到哥哥不学习,也闹着要玩儿不学习了,觉得不公平,家长怎么指导接话?家长说是这么接话的:
你觉得他天天在家玩,然后你你天天写作业,你感觉自己很委屈,是吗?
不公平,是吧。
要是我,我也觉得不公平,因为啥?如果我在单位上班,那个人也在这上班,我们都在上班,他不干活,光我干活,然后发工资,同样发工资的我说我也不愿意,我觉得不公平。
就跟他确认孩子情绪嘛,然后我就说,那你觉得这他这样天天在家不出门,天天在家看手机是正常还是不正常?
他说不正常。
我说,那你觉得你天天写作业,天天学习正常的起床,你正常不正常?
他说,正常。
我说这不就得了,你是正常的,是吧,哥哥是不正常的。
他说,哥哥生病了。
我说,就是嘛,哥哥现在他就是特殊情况,咱向正常的发展,不能像不正常的发展,给弟弟就说了这么多吧,然后他就开始读书写作业了。
这几天我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因为他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再说啥?再说这个,这不就老套了吗?
觉得我这次千人导师班回来,我觉得我更稳定了一点,没有那么急躁了。
闵老师解答:
你有灾难化的想法,其实就是你的这个思维方式,就是你的解释风格,你对任何事情的解释风格就是灾难性的想法,就是你受原生家庭的问题,你又带进来了,你说出来,这就是改变的开始。看见即教疗愈。
那我很好奇,这一次成功的劝二孩儿,你做了些什么?
家长:
经过思考,加上学习,还是向别人求助。当时先稳定的自己的情绪。只有稳定了,你才能去思考,才能够说出来,因为如果他当时给你抛出来这个问题,又没有做好准备,然后你不知道怎么应对你就开始着急,发怒,就是无能的表现。
闵老师:
经过思考你做了啥?
家长:
梳理自己的情绪。
闵老师:
你认清真相,真相是孩子有委屈,你情绪稳定,你就会接话了,自我暴露,这是咨询师用的技术。
院长导师班讲的,幸福人生三三三建制
一:凡事向内预备备。
1:清晰自我。
2:位置认同。
3:认命修运。
哥哥这个情况,我认了,不否认大孩儿,去修运。
二:成长对话不吵架。
三:完形结构向未来。
这是我的成功,对未来更有信心。改变自己的自动化思维,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
问题2:有妻子和老公沟通,老公总不回家的问题。老公总是回避问题。怎么办?
闵老师点拨:
角色归位,做妻子该做的,说妻子该说的,我能做的,就做了,我能说的都说了,对方来不来,那是他的事儿。
你总觉得人家讨厌你,那是你的感受,不是人家的感受,你的感受不一定是事实,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做我该做的事儿,而不是我想做的事。接下来去修运,正常的夫妻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靠你这一次两次就能解决,但是他每次扰动一下,就有可能小的改变,带来大的进步。
如果你这样对自己进行了一个自我成长的对话,那你觉得你的情绪会怎么样?
家长:稳定。
闵老师:你的状态会怎么样?
家长:越来越好。
闵老师:你会对家庭有影响吗?
家长:有影响,会越来越好。
闵老师:这就相当于给自己做了一个咨询。
问题3:当妈妈需要和爸爸商量一些事儿的时候,孩子适合在一起听吗?
这个问题,闵老师延续了院长的讲课风格,从上次千人导师班住酒店结账问题,这个事件里面生成案例,呈现在大家面前,提出界限感这个词语。
是谁的事儿,谁负责,不关谁的事儿,谁回避,做好课题分离。
爸爸在妈妈面前是弱者,在儿子面前不一定,那是人家爸爸,是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
你和老公谈的事情是不是让孩子在场,你得分清你俩谈的啥事儿?需要孩子在场帮助妈妈解释一下,否则,爸爸听不懂,也可以让孩子在场。
但是,你需要一些话术,今天我和你爸爸要谈一些事,怕他听不懂,妈妈觉得你的表达强,妈妈需要借助你,帮帮妈妈解释清楚,你愿意吗?如果孩子愿意,一切ok。
孩子会觉得有自信,他有责任,你给孩子赋能了。
孩子纠缠在你和爸爸之间,你觉得孩子还能精力写作业吗?这也是家长在消耗孩子。
每次都读书会都是一次头脑风暴,都是一次精神洗礼,都是一次成长提升,期待下次读书会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