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对她说“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当她与大雨中的罗伯特四目相对时,弗朗西斯卡多想跳下车,什么也不管不顾,跟他去浪迹天涯。但理智和道德终究牵绊住了她,浇灭她内心燃烧起来的火焰。而罗伯特虽然内心煎熬,不舍,但他理解她所有的为难,明了她所背负的一切责任和担当。他的爱是无条件的尊重和妥协,是巨大的克制与隐忍。他努力保持着微笑,说出那句“我该走了”。
回到家庭的弗朗西斯卡,对这段相遇闭口不提,她默默洗手做羹汤,询问孩子们在博览会玩的是否开心。
他们此后的人生,是无限漫长的思念和等待,以及从不言说,也从未重温的旧梦。弗朗西丝卡订阅了罗伯特服务的《国家地理》杂志。她剪下他拍摄的所有照片,文章,年复一年的追随着他的脚步,眼看他渐渐变老。而罗伯特不停的奔走在路上,以消解他噬骨的思念,克制他去见爱人的冲动。多年以后,弗朗西丝卡无意中在剪下的照片中,通过放大镜发现,罗伯特一直佩带的项链上刻着她的名字。那是罗伯特用他唯一的方式做出的无声告白:你在我心里从未离去。
在这段爱情过去了14年的时候,弗朗西丝卡的丈夫去世了。她丈夫去世之前,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梦想,很遗憾我没能给你”。
她开始满世界的寻找罗伯特的踪迹,而罗伯特为了麻痹自己爱的冲动,选择了不断地外派其他国家,他们终究没有再次相遇。
在1982年,弗朗西丝卡收到一个邮包,在看到“去世的罗伯特.金凯德先生”这几个字样时,她低下头,用了一个小时才能继续读下去。罗伯特在她65岁去世,邮包中是他所有的遗物,他那个被弗朗西丝卡抚摸过的旧相机,刻着弗朗西丝卡名字的项链,写给她的信件,还有一张磨损的看不清的纸条,是弗朗西丝卡深夜去廊桥给他传递的纸条,也是唯一一件他拥有的她的东西。他的骨灰已经撒到廊桥,那个魂牵梦萦的归处。
四天不顾一切的相爱,只为22年后的再一次相逢。重逢却是把骨灰同撒廊桥。就如弗朗西斯卡在信中所写:“把活的生命给了我的家庭,把剩下的遗体给罗伯特.金凯德。”
罗伯特和弗朗西丝卡虽是婚外出轨,却仍然感人至深。原因在于,他们遇到点燃灵魂的爱情,这种爱太过于强烈,以至于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未曾体会过。但弗朗西丝卡为了家庭和责任,将爱人永埋心底,罗伯特尊重爱人,为了不给她的生活造成麻烦,选择了一辈子的孤独和漂泊。他们用超乎常人的忍耐和克制,在日夜思念中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爱情最可贵的是自知和忘我。弗朗西斯卡低估了自己对罗伯特的爱情,她平常不敢轻易回想,因为多一次回想,就会多一次奔向他的冲动,因此她只敢在往后的22年里,一个人过生日,而且只在生日当天抽一只骆驼牌香烟,品一次白兰地,那是她当初和罗伯特共同做过的事。在那天,她会坐在窗台前,静静地回忆着和罗伯特那忘我的4天,沉浸在思念的长河里,每一分、每一秒的细节,一寸一寸的思忖。
弗朗西斯卡在遗嘱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知道孩子们往往倾向于把自己的父母看成无性别的,希望以下叙述不至于对你们打击太大……”在子女的心中,父母是一体的也是中性的,他们不作为有七情六欲的男女。每个婚内的中年人,都被切割为一块块的社会责任,作为父母,子女,别人的丈夫或者妻子来生活,独独不能身为自己。他们可以有亲情,有友情,但不能有爱情的向往。多少人处在干巴巴的生活里甚至不敢一声叹息,只是努力过一个看起来正确的人生。
可能有人以伦理道德来批判这段“婚外情”,其实大可不必。即便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也都有它的秘密。如果深挖下去,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人性的复杂就在于此。从这个层面来讲,《廊桥遗梦》不是流于表面的婚外情,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对错,这段灵魂契合,至死方休的爱情,才能成为全世界为之惊叹的经典。
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廊桥遗梦电影里有句台词:也许我们疯狂爱过的,和步入婚姻殿堂的,永远不会是同一个人。但仍然希望我们此生不负遇见,同时,更能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每一种选择,都必将有它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人无完人,在这短暂的一生,希望我们可以无愧于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