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就是奴役孩子
这一章的标题非常有警醒的作用。书中说成人用自己的经验逼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就算我们说的都对,又能怎样?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成人不能替代。
如果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被成人替代了,会是什么结果,。我们应该如何去让孩子拥有他自己的经验呢?
第一个,小女孩剥红薯皮的故事中,妈妈考虑的是干净,为生。却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剥红薯皮的过程,体验,和最后完成这个动作的成就。
书中又说到穿鞋子的例子,这一点,我也有体会,我的孩子快三岁,现在对于穿鞋,拖鞋,我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会鼓励他自己完成。我发现,他在穿棉拖鞋的过程中,只花了三天时间,就可以自己完成整个过程,以往,我看到他很难讲鞋后面的翻出来,就会帮他, 我尝试不帮他,他自己就会用手去翻了。真的得益于放手。
那作者又说,儿童会为着自己的独立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到30岁的时候,能获得完全的独立。如果我们阻止了他,那他就没有了真正的声粗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而这三种能力,我觉得在成人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瞬息万变,但无论如何变化,我们只要拥有这三种能力,他就能够幸福的活着。
而作者举得一家人遭遇匪徒的这个例子,面对匪徒,母亲的腿从来没有奔跑过,同时心理上也不独立,她的精神已经崩溃,于是失去了生命。
而书中普通工人的例子,让我想到现在很多的家暴新闻,或者战争中,暴力过程中,施暴者往往外表看起来都很正常,尤其家暴的人。而受暴者为什么为受到暴力对待,也正因为他的生命不自由。
所以对待孩子,他在思想和意志上越独立,越能听从自己 的想法做事,他越感受更多的自由。他才不会受到奴役。
作者提到成人教孩子,是一种强制,孩子跳不出 这个框框,就是画地为牢。画地为牢这个词我有很深的感受,小时候,总听爸妈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听父母的话,会又怎样怎样的结果。但长大,发现。父母说的话当中,对的不太多。这让我非常迷茫,生活依然要向前,一边犯错误,一边重新建立自己的经验。小的时候,父母为了不让我们吃亏,走弯路。不要让我们尝试犯的哪些错误。
当我长大了,我发现,我们要走的那条路我依然要去走,要犯的错误依然要去犯。只不过这些路,这些错误可能是人际交往中,婚姻关系中,工作中。这些关系,我们有时候会处理不好,那时因为我们没有处理这些关系的经验,但带给我们的痛苦和伤害,会比小的时候犯错误更多,更大,所以我觉得孩子在小时候,要走的路和要犯的错误就让他们去走,去犯,但孩子会在这小小的挫折中,获得足够的经验。
就算我们句句真理,我们也交不成孩子。孙瑞雪说过,成人是没有资格来教孩子的。孩子都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跟重要的是我们也不知道孩子能吸收什么,只有陪伴他,给他足够的空间。
接下来分享第十二章,
怎样理解孩子
我总结了几点:
1.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孩子看起来的倔强,是他要成长,要照他的意志去成长。
2.孩子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需要观察。书中,孩子们做体检时,孩子们对医生的职业,服装,用的工具,非常好奇,所以会去观察,触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医生的职业有了认知,孩子们就不会害怕。
3.给孩子足够的爱,开篇讲到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影响。可现实生活中,我们成人太忙了,时间真的不够。手机比孩子重要。身边很多低头族,和在家长身边渴望家长陪自己玩的孩子。
在我们抱怨没有时间的时候, 我有时会特意把手机放在我拿不到的地方,去陪伴孩子,这样孩子会得到我专注的陪伴。
4.协助他追求完美,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很多父母,当孩子慢慢长大后,会担心他学坏,甚至吸毒等等。可是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小时候去遏制他追求完美,就像那个和孩子争夺饼的妈妈。我们不了解,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审美观,当我们协助他保护完美的东西,当他看到不好的东西,他会不舒服,当他不舒服的时候,他就一定会选择离开。自然就会远离丑恶于犯罪。
了解儿童很难,书中说到,有个孩子在树坑里一玩就是半小时,他们在发展什么,我们不知道。我还知道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一个幼儿园老师说,孩子们最喜欢和他玩角色游戏,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享受着游戏的喜悦。有天,老师打算去娃娃家做客。正当他兴致勃勃地来到“家门口”时,却听孩子们说:“王老师,你不要进来了,我们要自己玩!”有一个孩子还解释说:“家太小了,大人不可以进来。”老师被泼了一盆冷水,心里不是滋味。平时和孩子们搭积木、做游戏他们都很欢迎我,今天到娃娃家,怎么他们会拒绝我呢?于是老师站在“家”外,透过“墙”偷偷看他们。家里真热闹:有的在化妆,化妆品一个劲地往脸上抹;有的在给孩子喂饭,说的都是爸爸妈妈平时鼓励他们吃饭时说的话;有的在做饭,碗盘堆了一桌;……家里的景象是那样的自然与真实,充满了欢笑和童真。那一刻,老师被他们打动了,心想:如果我在,孩子们肯定没有这么轻松,这么畅快。于是,老师悄悄的走开了。这位老师事后在想,我真的了解他们嘛,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嘛?
想想我们自己,孩子有时面对我们是否也是一样的情形呢。
前天,我给孩子吃雪花酥,孩子一边吃,一边看到爷爷奶奶就赶紧躲起来。 我想孩子可能是怕爷爷奶奶说他吃糖不好。
文中还说到自己孩子的完美敏感期,其实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追求完美,理解为犟。其实,解决的最好办法是“你别跟孩子犟,孩子就不跟你犟。”
想一想,我们有时候是不是比孩子还犟?
由于我们不懂得孩子的行为,经常埋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由于我们不懂得孩子的语言,总是认为都是孩子的错。恰恰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孩子,造成我们大人、小孩都委屈、都冤枉、都无辜、都受伤。
其实这都是由于我们小时候的执拗期和追求完美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和保护,以至于现在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依然比孩子还犟。
而皮亚杰的试验,也证明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他们的内心世界比我们更宽广。
我再分享一个故事,有个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画自己妈妈的脸,绝大部分小朋友都把自己的妈妈画得特别漂亮特别完整,却有一个小女孩只画了一条弯弯的线。老师觉得非常奇怪,便告诉了她的妈妈。她的妈妈也觉得很疑惑,便问小女孩,可小女孩坚持说她画的妈妈就是这样的,她妈妈心里非常不解,以为这个孩子智力有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她蹲下来帮女儿系鞋带的时候,抬头看女儿才恍然大悟,原来每次女儿抬起头看到她的时候,最容易看到的是她的下巴,所以那一道弯弯的线就是她的下巴。其实这个孩子画出来的是最真实的,而这个困惑只有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时才能找到它的答案。
的确,孩子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确实不同,做父母的常常忽视这一点。父母多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涉世未深的孩子却会用审美的态度和一颗童心去感知世界,如果父母想要理解孩子,就要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发现生活,用心体会孩子眼中的一切,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最后一点,我们需要相信在爱和自由的漫长时间以后,孩子会形成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