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工作例会传达教师节市领导讲话精神,洋洋洒洒数千字,干货满满,不难看出本届政府对教育的关怀和厚爱,其中引发我思考的是市委书记在对全市教育提出希望的时候来了一个发问“这几年我们每年送入大学的高考毕业生有六七千人,但是每年能回来的却只有寥寥可数的六七百人,他们要么是因为参加公务员、事业编招考回来的,要么是因为在外面混得不理想回来的,每年我们考入985、211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数量不少,我们教育应该做些什么能让更多的人才回来为建设家乡做贡献呢?”会议结束后,“市委书记之问”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市委书记之问”映射了书记的为民情怀和求贤若渴,这种人才流失的尴尬应该是很多小县城都存在的现象。这些年对于吸引人才,各地都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小县城的在籍人口和常驻人口还是有着很大悬殊,人才外流还是现象严重,要想解决这种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是一两个人之力就可以的,这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有着多个方面的因素,教育也有它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词----“留住根的教育”。
我所在的学校原来是一所矿区子弟学校,有着很长的办学历史,从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来看,它就是从一开始到不需要刻意做就能够留住根,到现在无论怎么做都留不住根,甚至还在助推着学生不断逃离故乡。在国营企业还是很辉煌的年代里,学校里毕业的学生一大部分报考了技校,中专,早早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矿工,为家庭解决经济负担。剩下的考入高中,升入大学,他们中的有很多学成归来后也回到了矿山,因为文化水平高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干部岗位。那时候的他们根本不需要留住根的教育,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矿山,在国营企业这个独立的小社会里,他们享受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优越,他们认为能为企业服务有着莫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不仅他们回来了,很多地方上的大学毕业生也以为能分配到国营企业来而骄傲。那时的学校因为有企业的资金投入,学校硬件远远高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也是很高的,很多周边农村的孩子得托人走关系,还要交借读费才能来上学。那些年是学校辉煌的时刻。后来学校由企业移交地方,变成了一所公办学校,不在仅仅招收职工子弟,周边农村孩子不用交借读费就可以来上学了。但是学校却再也不如当年的辉煌了。对于职工子弟来说,他们父母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广,不再希望自己的后代重蹈自己的覆辙;随着资源枯竭,经济转型,他们的父母有很多就自己先逃离了矿区。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自己这一代人一样艰辛地土里刨食,还有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农村都在往城里转移,农民也在逃离着自己的土地。现在的教育评价也是有一定问题的,在以分数这个最直观的测评工具的指引下,成绩改变命运,考高分升入好的学校,获得好的工作,有好的事业,便于逃离现在的小县城,奔向大城市。所以说,不仅我们这样的乡村学校,还有很多的成立学校都在做着一件事,把学校硬件搞得更好一些,把教学成绩搞得更高一些,助力更多的学生逃离他们的家乡。细细品下来,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教育不好,但是确实不是完美的。
如何做留住根的教育,我想这个课题应该是很大的,也是很难做的,回想我的教育过程,我想自己做过三件事,在今天看来或许是一种简单的萌芽般的尝试吧。第一件事情是前几年学校开展了家长进课堂“义教”活动,我联系了几位家长来帮忙做这件工作,有采煤一线的家长来给学生讲了“乌金”是怎样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有煤炭深加工单位的家长来给学生们讲解煤炭的拣选,水洗等工艺流程,还找了一些农村家长来给孩子们种植庄稼的一些趣事。第二件事情是在全市轰轰烈烈搞综合实践课程的时候,我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展了《认识煤炭》这门课程,我们从矿上找来不同底层开采出来的煤块,针对煤的形成、利用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带领学生到矿上的一些单位进行现场观察,帮助学生们了解了很多关于煤炭的知识。第三件事情就是和生物老师一起,我号召孩子们利用泡沫箱子在学校里种起了蔬菜,最后收获的时候,我们班还特意举办了一个小小的采摘节。在今天我会想自己开展的这些活动就有些内容肤浅,内涵不够了。对于煤炭,自己还可以抓住素材进行深加工,可以要求借助外力,做成项目式研究活动,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现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提高科技水平更加安全生产,或者是如何在煤产品上深入研究,让乌金发挥更大的功用。对于农业,还可以让孩子们思考如何让改变父母的农业生产思路,让农业生产产生更大规模的效益,使学生观念中种下“广阔农村天地,大有所为”的信念的种子。
留住根的教育,不是简简单单做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思考的,研究的还有很多,能用自己最微不足道的力量给孩子们点燃一束光,照亮一段路,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能从容地走出故乡能生存得很棒,回归故乡能生活得很美,那也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