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社会,有一句风靡了三十年的话:不管你是谁,我总仰仗陌生人的仁慈。
年关将至,这是我在帝都漂泊的第五个年头。随着大批的北漂和外地务工人员的撤离,城市的街道开始变得稀疏,地铁空荡、人丁稀少、快递已经不再收发件,只有夜晚璀璨的霓虹灯和临街店铺挂起的红灯笼,在寒夜中默默诉说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前世与今生。
这一刻,当繁华褪去、华灯初上,帝都重新切换回北京模式。
在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里,一复一日的上演着无数游子和过客的故事,或隐忍、心酸,或柔情、温暖。
1.来北京读书的第一年,一次学术论坛我偶然机会结识了北大哲学系博士师兄,他说他们国学社同学每天早上六点都在未名湖畔齐诵《诗经》,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我欣然应允。
此后的很多个清晨,我都在天蒙蒙亮的时候,骑车三站公交的路程到北大,和国学社的同学们一起诵读经典。
我没有见过凌晨四点钟的哈佛,但我那么爱清晨六点钟的未名湖。
晨曦中的未名湖,静谧安然,飘着轻薄的雾霭。三三两两的学子在背单词、晨练,偶尔还能看到银发苍苍的老教授夹着书本蹒跚着走过湖边。
一起诵读的小伙伴里,绝大部分都是北大各个专业的学生,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姑娘不是本校生。姑娘租住在北大学生宿舍,准备考北大经济学系的研究生。
诵读时,我喜欢靠在鲁斯亭的红色圆柱旁,她爱坐在亭下的石阶上,我低头翻页时目光总会不经意间略过她的侧影,那么专注沉静。
我不知道她来自哪里,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只是听别的同学说起,这是她独自在北大备考的第三年。第一年她笔试不过线,第二年复试被刷。
考过研的人都知道,一年备考都足以让人掉一层皮,我不知道她小小的身体里,怎么会蕴藏那么大的能量,支撑她走过这三年。
一次诵读结束,我曾忍不住问她,既然要考经济学,为什么还坚持每早来读《诗经》?这似乎于她的专业和备考都没有什么用。
她沉吟片刻说,来自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学经济学不仅是她父母的夙愿,也是她将来赖以生存立世的工具。然而,她仍旧放不下儿时就有的文学梦想,只有每天清晨的这短短半个小时,在一声一声的虔诚的诵读里,她好像会回到当年家乡的语文课堂上,老师领着大家读第一首唐诗宋词,以及那时她心底荡起的第一缕涟漪。
那一刻,她会卸下尘世所有的重负,觉得自己好像插上了梦的翅膀,灵魂可以轻盈的飘扬起来……
从初春到寒冬,博雅塔始终静默无言,未名湖畔的叶子绿了又黄,渐次凋零。某个初冬的清晨,我和往常一样摸着黑起床,一出门便被刺骨的寒风吹的透心凉。
北方的降温来的猝不及防,本想回去再添件衣服,可看看手表时间已不早,不想让同读的小伙伴们大冷天等我,于是一狠心便硬着头皮迎着寒风往北大骑去。
一进北大西门,我就看到了在寒风中冻得直跺脚的姑娘。她看见我立刻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条围巾和一副手套递给我说,今天降温了,快带上。
那一年的北京很冷,但那一天,我在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姑娘那里,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那一年深冬,考研笔试结束后,她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等候出成绩。临行前,她最后一次来参加大家的诵读,那时我才知道,她的名字叫青。
我送她一张原木的书签,上面用小楷认真的写了一句话:人生有梦不觉寒。
从此我再未见过她,但每次经过北大西门的时候,我总会莫名想起那个叫青的姑娘,以及那个寒冬的清晨,她用冻得发红的双手,递给我的带着体温的围巾和手套。
后来,我和北大的同学们聊起,哲学系师兄说,一开始在我们国学社一起早读经典的外校人很多,但后来没多久都渐渐放弃了。只有你和青两个人坚持了下来。
在我们心里,你和青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女孩。青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如六月的青草 朴素安静但又倔强生长;而你是出生在四月的樱花,天真烂漫、温和美好。但你们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你们都有爱、有梦、有坚守。这世界不会辜负一个善良努力的姑娘,你们终究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也许,我们这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过客,他们来过,又离开,照亮过一段夜路,温暖了一段岁月,成为我们青葱岁月的一个温情的注脚。
2.在北京的第二年我找了一家央媒的实习,工作地点在和学校对角线的城市另一端,单程通勤要两个小时,和我坐高铁回山东老家的时长相等。
每天早上我先骑车到离学校最近的公交站,然后坐五站公交到地铁,再换乘三次地铁后步行八百米到这个城市的另一端的写字楼。每天晚上下班回学校的车上,我看着车窗玻璃外的灯火阑珊,总是在想,未来某一天,这万家灯火里会不会有属于我的一盏?
有一次加班到很晚,我一路狂奔好歹赶上了回去的最后一班地铁。地铁上人不少,没有空座位,我扶着栏杆,在沉闷的车厢里不一会儿就昏昏欲睡。
忽然感觉有人拍了一下我,我以为是挡住了别人的路,下意识的往里靠了一下,眼睛却困得不想睁开。
姑娘。
我睁开眼睛,看见是旁边座位一个阿姨在轻声叫我。
你过来,坐我这里。
在北京的这几年,从来都是我给别人让座,别人给我让座还是头一遭。我有点懵,一时站着没有动。
小姑娘,你快过来坐吧。看你都快睡着了,穿着高跟鞋也站不稳。我下一站就下车了。
直到阿姨起身拉我坐下然后下车离开,我还有点没缓过神。她走时轻声说,我家闺女也像你这么大…
看着她下车的背影,我忽然很难过。
我不知道她的女儿是不是在她身边,还是和我一样,凭着一颗年轻不知天高地厚的心在异乡闯荡。
也许阿姨是在我身上看到了远方女儿加班晚归的模样吧,就像之前无数次我起身为其他老人让座,并非我多么高尚无私,我只是想,远方的父母出行时,会不会也有好心的年轻人,主动起身给他们让个座……
3.曾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留在北京?
也许答案中很重要的一点,来自那些不经意的时刻、那些陌生人给予我的温暖和力量。虽然只是须臾片刻,但却足以暖慰平生。
这是这座城市的精神温度,让我愿意也成为这温暖世界的一个小小分子。
这世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黑夜中,其实有很多人在与你一同守望相助、期待黎明;
而我们所拥有的看似寻常的平顺和喜乐,其实背后都隐含着陌生人的温柔与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