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然(蛩嘶蝉语)原创
村小老民办教师陈学敏,虽也连考三次没及格,但他却拿出之前教师培训合格证书,去教育局申诉,才勉强得以留用并成功转正。孙德超老师显然是有些文化底子的,他高中毕业,成绩虽一般,毕竟捧起书本重学起来不难,因而他也是少数留用并最终转正的老师之一。
父亲却并不怎样重视,他觉得做老师与做农民无甚区别,且儿女负担甚重,便根本就没做任何准备,更别说考前冲刺复习了。那时他是抱着一颗平常心的,留不留用都无所谓,而父亲也因此错失转正的机会,这也是他至今还有些许遗憾的原因。可说父亲那一代民办教师,是在国家人才青黄不接时,担下教育重任的。他们起初与农民一样拿的是公分,后来拿五块钱一月的工资,可说他们做教师那个时期也是国家人才断档期,他们所起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陈巨铭教数学是有一手的,他毕竟是管镇初中毕业,他却差一点与教师无缘。陈巨铭是六九年到村小学教书,因大队书记张成旅觉得他走路八字形不好看,就辞了他。一年后,陈巨铭托亲戚找张成旅说情,才又重新拿起教鞭。
其实陈仲康的文化水平也不错,他虽肚里有货,却说不出个道道来。而且学生也不怕他,通常在课堂上捣乱的居多,还私底下喊他老康。
张成先老师教语文是出了名的,但他数学却不怎样。考试若不抄叶仿远老师数学试卷,他也可能是被刷下的老师之一。
村里是办了好几年初中的,连晓庄太平的学生都来上课。后乡上准备把初中扩展为联中,需征用新建的新联中土地,涉及到时任大队书记蔡士林家所在小组地皮,没有取得他的同意,乡里就将联中放在了唐岗,而我们的村办初中也撤销了,学生不得不并到唐岗联中上学。但唐岗联中离我家就远了,两地距离大约有十里地远,有些家里本就贫穷,或兄弟姊妹较多的,就纷纷失学,早早的回家务农了。我则是历经困难,父亲带着我托了多少关系,才转到乡镇中学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