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者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庐山,看到不同的庐山景象。有高低之分,有形状之分。同样一座山,在不同的地方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诗人不禁感慨,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在这座山中,我们位置的不同,观察事物有可能只看到一个面,真正要了解一项事物亦或者一件事情,要用联系的观点以及全面的观点去看待。
就像作者苏轼一样,当下因为各种原因遭到贬谪,自己下放到这个小地方,如果只是沉溺于得不到重用一直心思忧虑,郁郁寡欢。那就没有造福一方百姓的可能性了。遥想苏子当年,因为政见与王安石不同,有段时间没有得到重用。我能够看到,无论王和苏政见怎样,都希望这个国家越来越好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也真是苏子有如此全局的思考,才会选择放下一些所谓的名利或者个人的忧愁哀伤。在当下用最好的状态,去造福一方。这也是大智慧的人选择的豪放的生活态度。才如此名篇留世。
2.明白者
一个高三的学生和我沟通高考前冲刺学习和问题。说到自己曾经初中没有好好学习,那时候没有想明白,听不到家人们的劝阻,只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放飞自我。现在一转眼高三了,他说自己很努力学习,但是发现高中的知识很难,尤其是数学部分,觉得自己努力很多,依旧没有效果,最终确认掉,自己没有数学思维,选择放弃了这个学科了。
我问他,现在成绩怎样,自己的目标学校需要多少分,或者自己一定要选择上学这条出路么?他很坚定地说自己要选择这条道路的,现在有50多分的差距。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每天学习到很晚,成绩依旧老样子。我再次确定问他是否考到一个本科学校对于自己来说非常重要,是自己一定要选择的路。他看上去很确定,非常坚定的样子。我问他之前学习的办法已经坚持三年了,没有很大改观,要不要调整一下。他拒接接受,他用我“我很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个看似很理直气壮的理由来回绝了。
他对于自己的评价,在当下在此时在此种境遇下都没有问题,都是对的。这是他看到的那一面,这是他自己知晓的面。那没有看到的那些面呢?在初三或者初中那三年当时那个情境下,我相信他同样也认为而且十分坚信地相信自己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自己知道自己怎样。所以,也没有例外的,选择拒绝家人们的意见。高中了,好像看到更多些面,但在这个“山”中,依旧坚持己见。
明白者,不是单单看到自己认为的部分就是明白者,而是有着积极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去好奇外面这个世界。
3.开放者
开放者,是对自己知道的,有全面有重点的去筛选去思考。对自己不知道的,保持好奇的心态去接纳去包容。如苏轼一般,对当下保持乐观的态度,愿意讨论事物不同面,愿意选择活在当下,为了自己的目标去践行。愿意脱去锁住自己的套子,去全面发现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遇到困境了,遇到难题了,那我要恭喜你,这是好事情,你又有机会去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世界了。保持开放吧,她会让我们更积极,更有活力,更有向上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