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不能乱写,因为需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这就需要作者有相当深厚的史学功底。像比较有名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算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小说了,由于近年来电影电视剧的影响,三国的故事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圈。当然这里要说到《三国演义》里面一些与历史相违背的事实。
当然也有好事者和历史学家都说三国演义篡改历史与历史事实不符合,一来这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大家都把《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当成了历史事实,二来也说明文学作品的传播性要比枯燥的史书要强太多,我想每个中国人,尤其是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一定都是喜欢听《三国演义》的故事的,却很少有人去读《三国志》,这并不是教育的缺失。
但如果把《三国演义》当成历史事实那就错了,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也要分清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的区别。文学作品脍炙人口,作为平时的娱乐和茶余饭后的闲谈当然非常好。但一旦把它当成历史事实那么久可能会让我们失望,借用一句网络语言就是“认真,你就输了”。
小说内容虚拟并不等于就能够否认它的文学价值。相反由于它的传播性非常好,使这段故事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文学成就。
今日阅读《大秦帝国》小说,对于历史小说家的想象力感到尤为佩服,由于创作历史小说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境进行创作,而现代人对于历史的了解仅限于历史学家留下的史书以及地下发现的新材料,考古新发现,相当于要在已有的历史材料之下,发挥自己的充分想象力,去构思历史的案发现场,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这是小说家的功夫。
所谓历史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要在合理合情的范围之内。比如小说当中写到商鞅由景监推荐给秦孝公,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写的很简单,可以说是一笔带过,“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作者就以这一史实细节展开丰富的想象。
让景监三次推荐商鞅去见秦孝公,把商鞅的法家治国理念作陈述,但是三次见面说了三种不同的治国方式。由此和秦孝公政见相合,由此展开了商鞅变法的历史大幕。这种基于事实的合理想象力给观众展现了案发第一现场,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
再一个就是对于文化古籍的考证,因为在历史记载当中,都是记载一些伟大人物的大事件,对于细枝末节的记载少之又少。比如当时人们吃什么穿什么出门,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这种考察相当考证一个人的历史功底。需要遍览古籍,而且三教九流的文章都得读。
在小说当中卫鞅入秦,在秦国吃到的苦菜喝的酸酒,都极具秦国当初的特色这种考证和描写让读者一下子就回到了当时那个落破,但是有着硬朗血性的民风,真实性立马就呈现了出来。
历史小说的另外一个难点,就是古代的诗歌,《三国演义》当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古体诗歌,用来记录不同的历史事实,这些诗歌可能并不是当时人写的,需要作者搜集后人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描写,然后串成小说。由于年代久远,战争毁坏,许许多多的文章都流失,能够搜集整理出来真是作者的功力了。
《大秦帝国》中有好几处都是都采用了,比如秦孝公见到车英的时候,唱的《黄鸟》,进入墨家总院听到的歌曲,都是属于上古民歌,大部分在《诗经》里都可以找到,作者把种材料用的如此之好,让人惊叹他的文学功底。
当然,历史小说并不代表历史事实,只是用历史材料拼凑出来的历史,真实的历史并不可被复原,我们通过阅读小说,回到那个年代,那个战火风飞,又充满烂漫情怀的历史场景。
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