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是“争”好,还是“不争”好呢?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杨绛先生是学问很大的一个独身女人,丈夫女儿都已经不在人间已久,唯独她被撇下。这种情况算不算是惨呢?
过去所见新闻里常有报道失独父母如何痛苦,有的人会希望再怀一个孩子,有的人年纪已经大了,下半辈子就在对儿女的思念中度过,个个都写得无比可怜。看上去拼命地争着抓住一点东西,可是越抓越留不住,可怜!可叹!
他们与杨绛先生情况相似,可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经济条件绝对不是一个问题。中国那么多人,10个人里面至少也应该有一两个不用担心钱财的,为何报道出来的情况还是一个比一个惨呢?
什么是真正不幸的命运?如果只能用儿女、爱人在不在身边来定义的话,那么杨绛确然可算。然而幸福的人很多,但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苦处,却也各有各的活法。不知为何虽未亲见杨绛先生的晚年如何度过,但是从心里猜想或者就那么觉得。虽然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人。但是先生绝不至于哭哭啼啼整日以泪洗面。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虽然不能天长地久,至少曾经拥有。一旦告别,也能够接受现实,自己一个人好好地活。
心态不同吧。当一个人反复告诉自己不幸,潜意识真得会接受这个可怕的设定,把它当成事实,从而命运也趋向于坏的方面发展。
这样看起来保持不争淡然的心境较好。
《黑天鹅》中,女主妮娜被自己的心魔所困,属于白天鹅的部分被压制,光洁手臂上长出黑色麟毛蔓延开来,最后完全转化为一只黑天鹅,在她所渴求的完美终于达到顶点时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她临终仍沉浸在奇妙的境地中,并说,“profect”。
如果不去争取演出,也就不至于丧命,妮娜做出的选择是错误的吗?带有竞争的心态真得是坏事吗?我想谁也不能说艺术家的热忱是错误的,那么妮娜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也不能说错,她没有把握好尺寸而已。
《小狗钱钱》中,小女孩吉娅的父母,在听到就她的计划时感到不安,他们认为拥有金钱绝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哪怕是只有这种念头也是错的。这种想法把他们限制住了,他们觉得有钱人就相当于恶的化身,而贫穷且甘心平淡是美德的象征。过去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也彼此认同这种观点,于是,他们每个月都要为自己家里的财务状况发愁,为了房子、车子、贷款这些东西辛苦地工作。自己为自己编织一张黏力极大的网,将他们自己的手脚缚住,形成了恶性循环。当吉娅想要做出一些改变,攒些钱为自己的梦想买单时,父母亲并不认同,并且有些傲慢地劝她打消这个念头。似乎这是不可见人的。但是吉娅还是在钱钱的帮助下做到了自己所想要的改变。
这样看来,“争”也是有好的地方的。
似乎电视剧、小说,都在反复传达一个观念。不争是争。摆在明面上的争反而落得下乘,让人看不起。安贫乐道可贵,主动追求与金钱地位有关的事物便是沾染了俗气等等。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自述生平,其中以董小宛着墨最多,却最不耗心血。他对一夕之情的陈圆圆念念不忘,遗憾不已。对董小宛却颇为冷淡,有时竟会有怨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一切都是董小宛的热情串联起来的,冒辟疆则有些爱理不理,不愿为董小宛赎身。甚至因为董小宛遇到麻烦时不无怨怼。直到朋友为董小宛赎身,并且将董小宛送到他身边时,他才勉为其难地给了她一个妾的名分。从此董小宛成为冒辟疆的一个小妾。妾室,地位低微,在古代又叫小星。天边一点微亮的星子,可想而知是如何惨淡的光景。!即使有,也没有印证在董小宛的身上。冒辟疆在逃难之时时,一手扶着老母,一手携着妻子,不顾董小宛掉头而去,既绝情又心狠。最后董小宛紧跟不舍,颠簸而至。这样一个主动追求幸福的人,却落得个惨淡下场,一生犹如阴云遮日,付出虽多却鲜少被领情。最后虽然在冒辟疆余生所写的自传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只是逝者已矣,无法回头了。
这么说,“争”又是一件坏事了吗?
不然,凡事没有绝对。当陷入困境时,要大胆的争取,不要一味地倚靠他人,在人生境界圆满时则可东篱看雪,得清明自在,这时保持不争的心态较好。历尽劫波之后的心境往往因人而异,有人在深渊里越落越沉,也有人看淡之后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