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回来,一直想写几篇游记,因为一路新鲜的感受,不去整理它很快就会变质。然而尝试两次,又都搁置了,不知何故,写起来总是涩手,感觉言不及义,所以只好作罢。今天闲来无事,心情散淡,不免又手痒了,想再来一试。
欧洲旅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景点不是巴黎铁塔、凯旋门,或是向往已久的卢浮宫、凡尔赛。 这些景点太过有名,太过庄重,仿佛是些外交使节,站在他们面前,我似乎也只能使用外交词令,不免多了几分拘束,少了自己的感触。相反,一些旅程间歇的驿站,反倒是些令人难忘的地方。
这次旅行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从瑞士的琉森去往铁力士山中间落脚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名字我至今没有记住。因为它不起眼,所以谷歌连中文名字也没给它。但它却是一个让我感觉十分美好地方,多年后仍然希望能够故地重游。
这个小镇与中国的山区小镇规模相仿,大约有近百户人家。地处在两座平缓的山坳之间,一条马路从小镇中央穿过,把小镇一分为二。沿着马路方向,有条小河,河水很清澈。马路两侧临街有一些商铺,虽是小镇,但品类丰富,从超市、餐饮到服装鞋帽一应俱全,其中居然还有间旅游公司店面和乐器店。但又不是丰富过度,一类功能的商铺似乎只有一家。我们住宿的酒店也坐落在这条马路边上,应该是这镇上休闲娱乐的中心地带。酒店到马路边之间有一个不大的空场,空场一侧摆放着几排露天的餐座,桌椅看上去有些古旧,但却排列整整齐齐,没有一点残破感。餐座被一块块屏风似的栅栏花墙围起来,在几株树木和遮阳伞的掩映下,显得十分雅致。座上坐了许多客人,有的在用餐,有的在品酒或咖啡,人们交谈起来柔声细语,没有丝毫的喧闹和嘈杂。
我们落脚小镇时,已近黄昏,商店、超市都已经关门打烊,人去店空。但商铺的橱窗却都灯火通亮,对比营业时反倒感觉更加繁华。橱窗的布置十分讲究,优美而富有情趣,虽然只是小镇,设计的水平却堪比大都会的百货商店。不只是橱窗,包括路牌、店招的设计和做工也都十分的讲究。从颜色搭配到材料的选用,从形式感到趣味性,都能够看到设计师的用心。包括我们居住的这个酒店,是一个看上去有些年代感的白色大屋,墙面没有用现代的材料装饰,只是在粗粝的墙面上,粉刷了一层简简单单的白色涂料,却简洁得让人十分舒服。酒店的招牌也是用油漆直接绘在墙面上的,这么做绝不是为了省事,而是一种追求质朴感的设计。(要知道现在电脑刻字要比这样的人工刷字省事得多!)
除去主路,小镇上的街道都不宽。(其实主路也不宽,只有双向两车道。)窄一些的路段,连立路灯竿的地方也没有,只好在临街的两栋房屋间拉一条绳索,中间吊上一盏路灯,这些吊灯配合两边古朴的建筑,看起来到很别致。镇上的小路有的是小碎石子铺的,有的是十公分左右的方石块辅的。方石的路面都已很有年头了,石块被磨得光光圆圆,夕阳照射下,表面散着金色的光辉,犹如一枚枚发光的灯泡。很多人传说欧洲国家干净,但到了旅游景点会让人感觉有些失望,卢浮宫广场上的纸屑,威尼斯水里漂着的餐盒,都会让你觉得欧洲也下过如此。然而在这样的小镇却决不会让你失望,无论是光洁的小石路,还是茵茵的绿草坪,都没有一丝污秽,甚至都没一丝尘沙,整个小镇犹如一间清扫一新的会客室,让人禁不住想惬意地光脚行走,或慵懒地舒展在草坪上。这样的环境没有精心的苛护是做不到的,它需要的是一双勤快的双手和天生爱整洁的品性。
小镇上最高的建筑是一座教堂,这与其它许多欧洲小镇布局相仿。教堂矗立在一个相对比较开阔的空场上,空场由细石子和大草坪铺就而成,教堂与哥特式建筑相似,但尖顶、门窗和墙体都没有繁琐的装饰,看上去十分朴素,颇有乡村情趣。我遛弯走到教堂附近时,天色已晚了,教堂庞大的身躯,在深蓝的天空中,勾勒出了一个伟岸的轮廓,这轮廓由曲折的屋脊线和尖顶构成,犹如一段指挥棒划出的优美的线条。
小镇的治安应该很好。从教堂往回走,我们经过一家超市,超市已打烊,虽亮着灯,却空无一人,超巿门口摆放着几个货架,上面摆放着不少物品,主要是花房用品,有些是鲜花,花肥和小摆件,上面张贴了一些价签,旁边是投币箱,无人看守。住户人家的栅栏也都很低矮,许多人家客厅亮着灯却并未拉上窗帘,里面生活起居几乎一览无余。对于我这个外来者,每扇窗户犹如一幅个人收藏的风情画。当然尊重是相互的,人家不防备外人,我们也应懂得保护他人隐私。从这点我们多少能够了解到小镇居民彼此间的信任。
小镇上还有一间宠物医院,也是临在马路边上,门口的招牌十分有趣,一个白色的小围栏,里面摆放着几只实物一样大的猫狗和马匹的雕塑,logo是一块马蹄铁中间加了一个红十字,设计的既生动又直观,给医院这种容易让人紧张的地方增加了几分俏皮,但又不失庄重,分寸恰到好处。一间普通的乡镇宠物医院在设计尚能如此,居民整体审美趣味可见一斑。
欧洲的美育教育不只来自课堂,更多来自于社会和教堂,教堂几乎是座文化圣殿,从建筑风格到绘画雕塑,从音乐到诗篇都在无形中给人以美的薰陶。在欧洲,再小的教堂都会建得一丝不苟,再普通的村镇,也都会把教堂建在最醒目的地方。旅游其间我最喜欢参观的是教堂,并非因我信教,而是因为哪怕再不起眼的教堂也都会有些油画、雕塑、彩绘玻璃或马赛克。这些作品并不会因为教堂小就粗制滥造,常会有令人赞叹的精品在其中。二是这些教堂只要不是在重大活动中,就会对所有人开放,你只要静静在其中浏览,就永远不用担心有人上来打扰到你。三是教堂里总是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祭台上,总能够看到几束清香的鲜花,虽然安静,却并非无人照管。那种又清又净的感觉让人的身心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净化,如同精神得到了沐浴。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问,同样是小镇,坐落于山区一隅,远离中心城市,我们的村镇面貌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经济实力的差距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我们真的就没有别的差距吗?为什么连雍和宫这样的香火旺地,梁柱和祭台上也会有厚厚的积灰?为什么王家大院这样富商巨贾家的院墙周围依然是荒草从生,泥泞不堪?为什么已跻身全国百强的县城,设计和品味上依然充满山寨趣味?这些现象难道真的不值得反思吗?历史上,我们的确有过象乌填这样优美典雅的小镇,但更多的是垃圾便地、臭气熏天的乡野,我们曾有金碧辉煌的京城,但更有当街便腻的陋习。(有历史记载:直到晚清,北京皇城根当街大小便者仍屡见不鲜)
说到此话题愈加沉重了,我想这小镇的虽然令人向往,但必竟是人家的,留连再久,自己终究只是个异乡人。我们什么时候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洁净优美的家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