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我老爹训斥我儿子:你怎么上完厕所又直接冲水了?不是告诉你不用冲水,等我来吗?(老爹会用桶里储存的洗衣服的水冲厕所,节水典范)
儿子:啊!我就冲个厕所怎么了?
老爹:你是猪脑子啊?说多少遍也记不住!
儿子嗷嗷叫:我就记不住!姥爷讨厌!
场景二:我老爹训斥我儿子:你怎么上完厕所又直接冲水了?不是告诉你不用冲水,等我来吗?
我:姥爷真的是我们家最累最辛苦的人了。冲厕所用什么水要管,穿什么衣服要管,吃多少饭要管,锻炼要走多少圈要管,都得听姥爷的。姥爷就是我们家的霸道总裁。是不是呀?
儿子:霸道总裁!哈哈哈!
老爹:谁说什么都要听我的?明明走圈的时候就是恺恺自己说要走多少圈?
我:那也得姥爷陪着啊。还是姥爷辛苦。
老爹不说话,美滋滋的。
场景三:外甥女早上起床必要大哭,本来上班就很累的我,五点起床,还要听一个小奶娃无休止的哭哭啼啼,火气真的很大。想了想,走进她的卧室,拉开窗帘,故作欢快地说:哎呀,今天的天气真好啊,太阳那么好,是个适合出去玩的好天气啊。今天肯定有很多小朋友出去玩。
外甥女的哭声顿时小了。我接着再来:哎呦,被子里面包着什么哪?
外甥女笑了:是小宝宝!
我:哦,是小宝宝啊。那小宝宝想不想起床吃饭出去找小朋友玩啊?
外甥女马上喊:我要穿衣服,吃饭。
我的原生家庭,妈妈是一个很慈爱的人,爸爸是个比较唠叨的人,而且是开口说话就要呛人的。妈妈常常恨恨地说爸爸“个犟种”~
爸爸的这种习惯是因为遗传自我的爷爷,我的老爷爷。
我知道,爸爸这样说话是有缘由的,而且也并非恶意。但这种有话不好好说,非要呛茬的行为,真的让听者很不爽。
我从小就特别讨厌这样。
但讨厌,并不意味着我就没有这种行为。往往在我的情绪比较低落或者是猝不及防的状况下,这种呛茬的习惯就冒出来了,然后就会让情况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让情绪牵着鼻子走,就永远都在重复着生气-呛茬-懊悔的模式,一次又一次。
人对现实事件的反应,大致有三类,一是感性反应;二是理性反应;三是悟性反应。
感性反应是对外部事物的情绪化应对。
理性反应是用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客观逻辑去反应外部事物,能使人准确地判断形势,完善地形成决策,有效地应对事件。
悟性反应是在人的理性高度发展后表现出的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反应的形式。绝不是回避与超脱,而是一种积极面对的心态。
虽然教科书上写着,理性反应在心理健康人群中表现得最广泛。但这绝不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人是用理性反应去面对现实事件的。
我们经常以为,我们的人生是由一些重大的事件来决定的。但其实,重大的事件很少发生,能真正影响到我们生活状态的,恰恰就是这些小事,日积月累,让你或快乐或伤悲,决定人生走向的起起伏伏。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开始尝试着改变,在话出口之前先忍住3秒,假装自己很开心,开心的时候就会忽略掉那些让我产生坏情绪的因素,好好说话。当我有意识地这样做的时候,情况就真的慢慢在改善。
好好说话,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