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到《关雎》,又遇上了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诗经第一首,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准备好好讲一讲。可是很用心备课备了两天,居然觉得又没什么好讲的,无非是远古时代的一个爱情故事。同事纷纷在办公室劝说:“爱情诗,你要少讲一点哦,他们班早恋的人,到时会很激动的。油菜花开的季节,他们情窦初开,怕会影响学习哦。”
除了《关雎》《蒹葭》,后面还增加了一首《子衿》,语文书主编明摆着是要大家学习中华传统经典爱情诗嘛。
上语文课了,一进教室,我就说了语文老师教学《关雎》碰到的尴尬心理。“你们班主任叫你们不要早恋,语文老师又要一篇一篇地讲爱情诗,叫你们班主任的工作怎么做啊。”我还是少讲一点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关雎》里的淑女和君子的内涵,帮助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可好?
一番朗诵过后,我开始切入主题,《关雎》里“淑女”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淑女,大家马上找出来了,就是“窈窕”一词。“窈”是“美心”,“窕”是“美形”,古代淑女的第一标准就是外表美丽。那种风风火火的,样子不美丽的女子,在古代是称不上“淑女”的。“淑女”的“淑”,是善良的意思。《出师表》里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就说到了一个“淑”的意思。我想《骆驼祥子》里的虎妞,是算不了“淑女”的。
那“淑女”的第二条标准是什么呢?
《关雎》里写这位女子,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流”(捞取),“采”(采摘),“芼”(挑选)。她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这个劳动的过程其实是她选择配偶的过程,先广泛接触,再逐个认识,最后认真挑选。所以,“淑女”,除了美貌,还要热爱劳动,有上进心,对待爱情,不随意。“如果女子轻易爱上这个男子,那么她也会轻易丢下这个男子。”不要男子稍有示意,你就答应他,也不要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丢一个。认真的对待爱情,这是《关雎》给我们的思索。
《关雎》里“君子”内涵怎么样呢?也有三个动词“求”(追求),“友”(亲近),“乐”(使她快乐)。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是《关雎》能引起共鸣的一个地方。它形象写出了一个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放在现代社会,每一个男人恋爱交友方式都是如此相似。男子日思夜想,得不到她,也没有采取什么过激的举动,而是不断修炼自己,想方设法,学习琴艺,取悦“淑女”。
在爱情里提高自己,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这个男子真的很可爱,对爱情十分执着。他不像有的人坚信“东方不亮,西方亮,除了星星还有月亮”,他认定一个爱慕者,即使一时得不到她的芳心,也锲而不舍,想尽办法,提升自己的素质。
《关雎》之所以列为《诗经》之首,自有它的魅力,能从古至今,引起人们的遐想和共鸣,越读越能发现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