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是借了同事的书来看的,不想一借就是一年半,才算是通读了一遍。很长的一段时间都疏于阅读了,惭愧。
通读完此书,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吧。
第一感受:实事求是=真实感+平淡感!
前面说了,我搁置了很久才通读一遍,要说我为什么这么久才能把它读完,我想也不能全部怪我,文章比较平淡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吧。季羡林先生提过,他写传记,“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精神”。秉持着这样的精神,季老回顾了留德前后与留德十年间的人和事物,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记录。由于特别强调“实事求是”,所以,情感是比较薄弱的,行文也是淡淡的,并不会给人带来很强烈的观感。
第二感受:震惊!早在1935年前后,留学就已经很热门了
季老于1935年8月1日启程前往留学之路。他在书中提到了,毕业前后,“一股浓烈的留学热弥漫全国,其声势之大绝不亚于今天”。而他本人是在毕业后的第二年,通过母校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DDAD) 签订的合同,得到的赴德留学的机会。留学期间,食宿费有补贴,而路费等则自付。那么留学生是否都是认真求学呢?从季老先生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留学生是“富家子弟”,终日浑噩度日而已。
这些现象是不是并不陌生?感觉与现在无异吧。季老家庭经济不算宽裕,仍然能下定决心去求学,也算挺有想法了。这么一想,早在1920年就随父游历欧洲,1924年与梁思成一同去美国留学就读宾州大学美术学院的林徽因,不但超前,且是真正的财力雄厚的白富美啊…果然财富是机遇的敲砖石。
第三感受:从本文感受到的季老其人
前面说过了,文章写得十分真实平淡,然而在平淡的行文中,还是能一窥作者的性情。从对旅途第一站的松花江上的“白俄摆渡盲童”中的念念不忘,从对莫斯科观光的导游小姐的吐槽,从对清华园的景色的细腻描写,从对房东女主人以及对导师的追思怀缅,从学业的选择及学习方面的回忆,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善良、可爱、细腻、敦实、自律与高要求等品质。
第四感受:哇塞!有挺多没见过的词汇!学起来!
文中季老特别喜欢引用诗词。另外,季老在描写景色方面也很不错,特别的有画面感。虽然没有拜读过季老翻译的作品(不过印度文咱也不懂,也不看不出翻译的好歹来),相信深厚的国文功底对于翻译还是很有助益的。学到老学到老,没有见过的词汇可以学起来了,优美的景色描写片段也可以保存起来以供以后翻阅。在此进行摘录:
英国人常说什么“往日的可爱的时光”,实有会于我心。往日的时光,回忆起来,确实感到美妙可爱。
这里的“有会于心”,貌似是借鉴“鸟啼花落,欣然有会于心,谴小奴,挈瘿樽,酤白酒,饮一梨花瓷盏,急取诗卷,快读一过以咽之,萧然不知其在尘埃间也”,白话译为“听到鸟啼,见到花落,心中有所领悟而感到十分欢喜,立刻教小僮带着酒瓮买回白酒,以梨花酒杯饮下一杯,并马上取来诗卷,迅速地读过,当作下酒的美味,这时胸中清爽快意,仿佛不在人间”。
已经活到了将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后了。
耄耋读作mao die,指八九十岁。
官费留学呢,当时只送理工科学生,社会科学受到歧视。今天歧视社会科学,源远流长,我们社会科学者运交华盖,只好怨我们命苦了。
运交华盖:指运气不好。华盖,星座名,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鲁迅有诗也曾提过这个词:“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时正值暑假,学生机会都离校回家了。诺大一个清华园,静悄悄的。但是风光却更加旖旎,高树蔽天,浓荫匝地,花开绿丛,蝉鸣高枝;荷塘里的荷花正迎风怒放,西山的紫气依旧奇幻。
这一段描写清华园的景色,特别喜欢”高树蔽天,浓荫匝地“这一句。
于时新月当空,万籁无声。明月倒映河塘中,比天上那一个似乎更加圆明皎洁。在月光下,荷叶和荷花都失去色彩,变成了灰蒙蒙的一个颜色。但是缕缕荷香直逼鼻管,使我仿佛能看到翠绿的荷叶和红艳的荷花。荷叶丛中闪熠着点点的火花,是早出的萤火虫。小小的火点动荡不安,忽隐忽现,仿佛要同天上和水中的那个大火点争光比辉。此时,宇宙间仿佛只剩下我一个人。
这一段的荷塘夜色描写,私以为可以与朱自清的<<荷塘夜色>>媲美了。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加尔湖。我们的火车绕行了这个湖的一多半,用了将近半天的时间。山洞一个接一个,不知道究竟钻过几个山洞。山上丛林密布,一翠到顶。铁路就修在岸边上,从火车上俯视湖水,了若指掌。湖水碧绿,靠岸处清可见底,渐到湖心,则转成深绿色,或者近乎黑色,下面深不可测。真是天下奇景,直到今天,我一闭眼睛,就能见到
这是一段在火车上对沿途景色的描写,超级有画面感了。特别喜欢“一翠到顶”这个描写。随着无心法师1的片头曲<<贝加尔湖畔>>的传播,大家都对贝加尔湖这个名称熟悉了起来。去贝加尔湖旅行的也不乏少数。没想到那么久之前季老就已目睹其风采,美景果然不论过多久都能征服人心啊。
山川信美非吾土,漂泊天涯胡不归
想表达思念/回归祖国(家乡)的时候可以借用这句。
哥廷根的山林就是小夜曲。德国的冬天不冷,草几乎是全年碧绿。冬天雪很多,在白雪覆盖下,青草也没有睡觉,只要吧上面的雪一扒拉,青翠欲滴的草立即显露出来。每到冬春之交时,有白色的小花,德国人管它叫“雪钟儿”,破雪而出,成为报春的象征。到了夏天,雨季来临,哥廷根的雨非常多.....雨中的山林更别有一番风味。连绵不断的雨丝,同浓绿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神奇、迷茫的大网。我就常常孤身一人,不带什么伞,也不穿什么雨衣,在这一张覆盖天地的大网中,踽踽独行....哥廷根的秋天是美的,美到神秘的境地,令人说不出,也根本想不到去说。有谁见过未来派的画没有?这小城东面的一片山林在秋天就是一幅未来派的画。你抬眼就看到一片耀眼的绚烂。只说黄色,就数不清有多少等级,从淡黄一直到接近棕色的深黄,参差地抹在一片秋林的梢上,里面杂了冬青树的浓绿,这里那里还点缀上一星星鲜红,给这惨淡的秋色涂上一片凄艳。一到冬天,山林经常为大雪所覆盖。由于温度不低,所以覆盖不会太久就融化了;又由于经常下雪,所以总是有雪覆盖着。上面的山林,一部分依然是绿的;雪下面的小草也仍旧碧绿。上下都有生命运行着。哥廷根的生命活力似乎从来没有停息过,即使是在冬天,情况也依然如此。等到冬天一转入春天,生命活力没有什么覆盖了,于是就彰明昭著地腾跃于天地之间了
哥廷根的四季,都描写得特别美。
最后做一下简要的笔记:
季羡林(1911.8.6~2009.7.11),1935年~1945年德国留学,在柏林呆了一阵子之后,就去哥廷根(1935.10.31)大学,主要学习了梵文、巴利文、英国语言学,吐火罗文。在留学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近距离地目击了二战下德国国内的人民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