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自己在家重温了《芳华》,那个时代有着馊味儿的芳华,和我们的佛系青春真的不同。
电影在文工团展开,很长的镜头给了女演员曼妙的舞姿、青春的肉体。前面的电影部分也是在讲少年少女的情愫懵懂。但显然冯导并不会仅仅局限于拍一部青春剧,他还想拍出那个大时代。于是后面有了中越反击战、战后英雄的创伤、落魄。所以首先从一个大时代的角度来看这个电影,其实说了很多。男主刘峰(雷锋同音)是当时的活雷锋,说的就是当时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奉献”的价值观,结果被当成好欺负的老好人,强行表白喜欢的人结果因为是“圣人”光环的破灭感到恶心,其实在电影里在林丁丁前面含羞的表现中,我更倾向与是女方为保全自己名声喜欢性的牺牲了“活雷锋”。在因此下放时,刘峰要扔掉所有的荣誉证书,其实也是一种心死吧,做好事上瘾的人需要的不是回报,更多的是尊重,当得到的反而是落井下石时,再洒脱也不会甘心。不过还好,是何小萍拿走了这些,因为她懂得并尊重他的善良和付出。但电影里的他太完美了,在战场上,玩命付出,不惜牺牲,甚至希望牺牲能让喜欢的人记得他。战后的他是落魄的,作为英雄,被自己保卫的人民、保卫的人民公仆讹诈,身体残疾被妻子遗弃。导演在他身上想说的太多了,又因角色的完美,赚了观众的眼泪,蒙了自己的初心。
何小萍的父亲是著名政治运动的牺牲品,这也是导演想说的一点吧,只是比较含蓄,作为了女主悲剧的来源,严重缺爱,在文工团受排挤,当活雷锋刘峰对她好的时候就有了这部电影流传很广的台词“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当她死心,沉默抵抗时被领导摆了一道,不显山不漏水的被下放,那一刻女主是微笑的,我却莫名心寒。在战争中的的何小萍是坚韧的善良的被需要的,在这里男女的感情线开始交集,同命运才会共怜惜。但是同样的问题,女主太完美了,圣人一般,其实在开始偷军装的时候是可以深入的,在受尽欺辱之后还是白莲花并不现实,导演最后还是洗白。
战后,男女主一个身体残疾、一个精神残疾,战争其实并没有完全的结束,在演出时,坐在精神病区域的何小萍眼神呆滞,但精神病人反而是最自由的,不会再自我束缚,所以我一度以为何小萍就要冲上台去跳了,结果并没有,一切都是和谐的,她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完成了演绎,跳的这么美,所以她疯了吗?并没有,她只是还没走出来,跟很多战后创伤者一样,心理上的伤口是好不了的。
刘峰被城管欺负,老战友也只是骂了一句,帮了一把后回归各自的生活,其他人都活的很好,但刘峰和何小萍不会,他们是真的经历过这个大时代的人,他们亲身经历过战场,受过重创,他们是出不来的,他们才是经历过的人,其他的人只能是时代的旁观者,所以可以很快的适应时代的变迁,很好的生活。但男女主不是,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
所以,电影关于青春回忆、文工团的青春、少女的美丽,在我一个90后看来没有任何共鸣,文工团可能在冯导的固有印象里,所以并没有着力的刻画,只有形式上的单薄,以至于在经历过种种勾心斗角、人性的暴露之后,在文工团解散的晚宴上,我竟然蜜汁尴尬,一群利己主义者的自叹自怜,杨灿的渣男属性,“门当户对”悲哀都是我刷不起信仰的点。
结局是戳心的,整体的提升的电影的层次。总归是有写实的意味,有无奈、有理解、有欣慰。关于这部电影,各大媒体都在说善良、人性的弱点,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觉得写的是时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故事和局限。今天作为90后看上一代的芳华,那我们自己的芳华呢,身在其中,又有几人看的懂?
很显然,90后的我们不能完全懂得那个时代的青春。现在的我们,提前养老,佛系少年,20岁的年龄大嚷着老了老了(包括我也在内),青春的年华,只能这样无所事事,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事,自己的目标迷茫,本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年龄,却认为老子的无为是做事的根本。不免有些可笑。《前半生》里靳东有一句话:“一件事的最高境界就是,随他去。”我承认这样是一种超然,一种解放自己的良好状态,不过这个与佛系也不同,在我看来,佛系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佛系少年,还不如馊味儿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