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晴
作于凌晨
1
昨晚在刷公众号时,看到一篇文章《00后都月入10万了,95后还在考研》,文章列举了新一期《奇葩秀》中演讲者木汁,一个00后写公众号的,月入10万。再将从不认真学习,在二本院校学艺术,大学未毕业开始做直播,月入3,5万的和一个规矩、按部就班,名校毕业两年月入才1万的做对比。通篇感觉满满的落差感,也可以说有点丧。虽然结尾抛下一句自慰的话“允许别人先优秀一会儿”,但其无奈感还是有的。
看完之后,可以说写到我的心里。并不是说钱在这里的落差的。当然,金钱确是表面的衡量。而内里呢?那些给我们造成落差感的突出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些外在的表现呢?我们有思考过吗?还是自我安慰说他们是“努力”的结果,如果这样想就“单纯”了。
记得上高中时,认识的男生小c。可以说他是我在自上学以来见过学习最认真的男生。从不打游戏,也不和一帮男生聚众聊天。上课认真听课,下课除了上厕所就是写题。他也不是盲学,是有计划的,什么时间点写什么,做错的也会多加分析,就这样看似应该取得好成绩的他,却仅仅在中下游徘徊。而相反的小L,上课和同桌说悄悄话,多次逃课去网吧打游戏,作业抄其他人,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
刚刚举出是很普遍的例子,几乎在我们学生时代,总会有那么几个突出的“异类”。最后在我们这些“普通人”口中,要么服气的说:“他太聪明了”,要么自慰的说:“他可能偷偷私下努力了。”
但你有想到,他们就是比你有天赋,就是比有更多的突出点。要不然刚刚开头一段提到的木汁为什么就可以写出月入10万的微信公众号推文,你就写不了呢?你可能又会说:“我的特长不在那里。我的特长就是努力的学习。”那你超过了第一名,你有变得是优秀的那个吗?你只会继续安慰说:“我只享受过程,优秀的定义在我和你们眼里不一样,难道在中下游就不优秀了吗?”
我不论说出怎样的质疑,你都会抱着阿Q的精神胜利法继续辩解下去。毕竟是每个人的生活观不同,每个人有自己认为衡量“优秀”的标准。这里说到的词是“优秀”,而不是“厉害”。但大部分对于“哇,你好厉害啊!”,对这个“你”的标准衡量是大体相同的。
2
自从上大学的一年多来,不轮是身边的人还是从网络上知道的人。同年龄阶段“厉害”的人与你自己相比形成的落差,总会思考很多。
陈大力,15岁左右已经出书,签约过韩寒手下的one一个,现在23岁,运营自己的公众号,月入过万,同时在读浙江大学的研究生。
谢春花,个人喜欢的一位民谣歌手。17年大学毕业。22岁之前已经开了几场演唱会,现在目前依然在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
阿哔有个帅阿呗,简书作者。我年底左右在简书关注的一位作者,开始才写粉丝几十个,现在已经快过万,目前在新疆读大二,供稿某公众号。
莫莉姑娘,现在大三,初读她的第一篇文章,感觉一个就像在身边毫无距离感的女生,和她的处境也惊人相似,二本,生物科学专业。相比刚刚例举的陈大力和谢春花。不同的是,大二她一个人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去了泰国。今年过年前夕又一个人去了马来西亚,她说,下半年去日本。旅行的费用来自奖学金和参加的比赛还有公众号的运营。
看过以上这些人。现在看下我自己是怎样的?
我也曾像小c那样努力过,知道笨鸟就得先飞的道理,结果了考了两次来到这样的二三流大学。过去也就不说,大一开始,谨记父母的教导:不要把大学过成了养老院。于是除了听课外,多出的课余时间也去丰富自己,参加社团学生会。半年下来,是学习没学到知识,实践发现自己与之格格不入。我想:可能还没有习惯大学生活。大一下和大二上,课不是很多,空闲的时间多起来,就会思考,就会回想起自己20年里,在想想身边出现过的那些“异类”,发现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在改变,在努力,在想变成别人口中“那个人真厉害”的路上一次次碰壁。
于是经历过很多次这样打击信心后,我发现我并不是想成为那样“厉害”的人,而是为什么我不能成为那样的人。
我开始寻找自己的喜欢的事情,试图发现我可以变成“厉害”的点。之前练过一阶段毛笔字,操作过一阶段ps,读过一阶段日语,不久以上都放弃了,并且毫无想拿起来的想法。而只有写文,很多次因为阅读量少放下,然后又有新的想法不知不觉又开始写。当初天真以为,只要一直写下去,就一定会有怎么的成果,大半年写了10万多字,而点赞人数没有那些“厉害”人一篇文章的量。
大概这条路是行不通的。虽然我还在写着。
大一下,备考英语四六级期间,同样我知道自己的薄弱点:听力。于是反复的听模拟题里的听力,另外还有专项训练的听力,并不是盲目听,知乎上了解了一些方法,自己也制定了每天听多少的计划。而考试结果出来,听力差的的不如完全裸考的人,而且差距很大,没有偶然性。
继而与考雅思托福的相比,感觉自己真是差到了极点。
也渐渐会产生默认的情绪,你就是这样可以过上温饱家庭,这样二三流学校,这样出生带来的性格,这样各方面没有特长能力的人,你就该变成个“普通人”(这里没有说普通人不好的意思,而是与“为什么我就不能变成厉害的人”做对比,别为他意。),不会在大的圈子里,也不会在身边小的圈子里成为那样“厉害”的人。你以后会和那些已经度过20几岁年龄阶段的70后,80后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你的脑袋里会思考“为什么我不能变成厉害的人”,你的骨子里不甘心:“我就该是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