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升认知能力,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周读了成甲老师写的《好好学习》这本书,受益匪浅。本文是一篇读书笔记,进一步梳理和消化了书中的内容,并谈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这本书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这本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它不是简单的教我们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而是要解决一个更底层的问题,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
认知深度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作者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
有深度的认知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找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所谓深度认知,就是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不只是看到具体问题和问题表象,更能发现问题背后普适性的原因、规律以及解决方案。
关于认知深度,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抗日战争初期,多数人还在讨论中日之间的武器差异、国力差距的时候,毛主席就思考到了底层的规律:中日战争的底层决定因素,是中国战略空间的广阔与日本需要速战速决的压力。所以,影响战争的基本动力结构是空间和时间的博弈。如果能够促进以空间换时间的结构发展,那么战略局势将对中国大大有力,而对日本极为不力。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的认知深度远超过了当时其他人。
为什么认知深度很重要呢?
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况,就是认知深度可以创造价值。
举个例子,李笑来老师的得到专栏为什么卖的那么好,我觉得关键一点就在于他文章的认知深度远超过了网上其他同类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写的每一篇文章都不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而是为了帮助大家从底层去更新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可以普适性的用于去解决各类问题。
再举个例子,对于一家企业而言,重要的是什么?个人认为是战略和规则。战略正确了,规则合理了,企业就比较容易运营下去并且创造价值。那么战略和规则的好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企业高管的认知深度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是否能够创造价值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高管的认知深度。
二、本书给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学习和应用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就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者定律。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复利、二八定律、黄金思维圈、安全空间、系统思维等等。
如何发现临界知识?
一是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临界知识是普适性的,在任何学科我们都能发现临界知识,另一方面对于感兴趣的东西,我们会主动的去琢磨、思考和研究,那么就更容易发现底层的临界知识。
二是找到最重要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因为临界知识一般都是最底层的,很多知识都只是在临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包装和加工,所以我们往往在最原始的的地方才能发现临界知识。
三是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学到的知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从表层现象不断向底层挖掘,寻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当我们发现了最基本的原理,那就是我们要找的临界知识。
四是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这也是寻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发现问题,给出假设、解释问题、验证假设,一旦这个假设被大量的检验验证为真,那么我们就发现了新的规律。
如何学习临界知识?
作者分别从心态、方法和技巧三个层面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是两种底层心态,分别是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所谓的绿灯思维,就是指我们不要在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形成习惯性防卫,就认为自己受到了挑战,我们要区分“我”和“我的观点”,不要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当做是对自己的质疑,要积极地考虑新观点中有价值的地方。
所谓的以慢为快,就是把慢功夫放在真问题上,针对重要的问题,一定要慢下来,无论花费多少时间,也一定彻底研究清楚,只有对重要的、核心知识有了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其次是三个底层方法,分别是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最后是三个学习技巧,分别是纪录、定期回顾和付费购买。
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建议看看原书,相信对大家一定会有启发。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作者给出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包括两个方面的重复,第一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第二个是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作者自己的具体操作办法是这样: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这样,我们就能积累不同场景下临界知识的应用,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理解这个临界知识。
三、我学到了什么?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个人觉得最有价值的不是作者介绍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而是作者所讲授的以及所展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才是我们改变认知能力的最底层的东西。如果我们一直在学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那么我们只是在提升所谓的技术效率,遇到了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而如果我们改变了思维方式,那么我们提升的就是认知效率,认识效率的提升会加速我们认识能力的提升。
在本书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是底层思维,二是系统思维,底层思维对应的就是我们的深入思考能力,而系统思维对应就是我们的全面思考能力。
底层思维
所谓的底层思维指的是,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不要只看到现象层面和技术规律层面,要更多的看到底层规律层面。
一般来说,遇到问题时,我们最开始看到的是具体问题本身,这是现象层面,不要停留在这个层面去解决问题,要继续往下深挖,接下来分析技术规律层面,就是在专业领域范围内去分析这个问题,一般人在这个层面可能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那么到此就结束了。而底层思维要求我们进一步向下深挖,去思考这个问题背后是否存在普适性的底层规律或者临界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种具体的思考模型——黄金思维圈,这个思考模型很简单,却很强大,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锻炼底层思维方式。
那么什么是黄金思维圈呢?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情;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一般人分析问题可能采用是what-how-why的思考模式,先看到的是具体的事情,接着考虑如何去做,最后才想到为什么做这个事情。而黄金思维圈模型,要求我们采用why-how-what的思考模式,先问why,搞清楚目的以后,再想how,如何去实现我们的目的,最后才是what,应该做哪些具体的事情。
举个自己的例子,刚工作时,我是典型的what-how-why的思考模式,那会最关心的就是如何做好领导交办的具体事情,工作三年后,还是这个习惯,虽然能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做的很好,但是被领导批评了,说没有工作思路,工作也一直没有很大起色。这两年也是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思维模式逐渐转变成为why-how-what模式,开始更多的关注公司的发展导向,然后思考围绕公司的发展导向思考应该做哪些工作,最后才是考虑如何做好这些工作。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带给我的一个变化就是,现在的我已经可以不依托于部门领导独立的安排、完成主管工作。
系统思维
所谓的系统思维就是,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不要只看到问题本身,而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考虑与问题相关的其他所有因素,将这些因素全部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从而找到其中的关键因素。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面临的绝大部分问题都不会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往往都是一个或简单、或复杂的系统,而系统是由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对于一个系统运转来说,重要的是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元素本身。但是我们平常在考虑问题时,很容易陷入到对个别元素的分析当中,而忽略了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总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系统思维强调的是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物,对整个系统各个元素之间关系的思考,往往可以让我们找到关键因素,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统思维还强调我们要运用模型和框架思考,比如前面所介绍的黄金思维圈模型,再比如7W5H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我们除了可以借鉴一些经典的思维模型外,还可以自己不断总结新的思维模型。运用模型思考的好处,第一个就是全面,至少保证了思考框架的完整,第二个就是有效,因为经典的模型都是经过了无数人的使用被证明过是有效的,而无效的模型都被淘汰了。
四、我要践行什么?
每天写反思日记。就是每天花一定时间反思自己,并且一定要写下来,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当天发生的重要事情、自己的情绪、遇到的问题,当天的收获体会以及不足之处等等。这是作者在书中介绍的学习临界知识方法之一,但我觉得写反思日记的作用远不只这点,就我自己看来,写反思日记至少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是锻炼你的元认知能力。写反思日志的过程就是我们和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专注去观察自己的想法,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有意识的让自己去思考自己的想法、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元认知能力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二是作者所说的学习临界知识。在写反思日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的围绕某个问题进行分析,一层一层的剖析下去,直至发现底层规律。而这个底层规律就是我们要找的临界知识。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总结我们发现的临界知识,并且将这些临界知识运用到具体场景中,进一步再通过反思来评估临界知识的应用效果,从而又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临界知识的理解。
三是记录真实的你。在《朗读者》节目中,许渊冲老爷子说了一句话,“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是啊,活了这么多年,大部分日子都忘记了,记住的就那么些日子,感觉自己的生命实在太过平淡。但实际上,我们的生命并不是真的这么平淡,每天我们总会有一点点东西值得记忆,只是时间一长,这一点点值得记忆东西就都忘记了。而写反思日记可以让我们每天把这一点点值得记忆的东西写下来,如果我们每天坚持写的话,一年后你完全可以回顾去年的今日你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生命的每一天就都有了记忆。
以上。本书还有很多精彩内容给人予启发,建议大家直接阅读原书,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