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主要变化:凝练核心素养模型,统整课程共同和独特的育人价值。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改变之前散片式的语言教学,不止关注词汇语法和知识点,更多的关注学科育人,是新课标对课堂的最新要求。将散片式的知识点统合到大单元的主题之中,再通过一个单元的内容文化学习,来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学生知道自己所学内容的意义所在,所有的语篇都是意义的载体,不应该是语法点的总和。学生明确意义之后,有意识的进行学习理解,应用实践继而迁移创新,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反复这样的学习,学生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的学习不止学到本单元的知识点,更开始产生语言学习的概念。例如,学习完Monkey King这一节课,学生通过语言的符号意义学到了Monkey King能够做的事情,不能做的事情,通过文化意义学到孙悟空帮助弱小,不向困难低头。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理解类的问题来询问,学生通过低阶的寻找理解能力就能解答。我们平时的课堂多是进行这样的练习,那么怎样再进行高阶思维的训练?可以设置我们怎样来描写一个神化人物?学生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神化人物的出处,此人物的特点和突出事迹,这个人物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可以进一步引申到怎样来描写一个人物?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之后,每次看到描写人物的文章都会与原来形成的写作模型相比对,然后进行完善和深加工。一个语篇能够撬动他阅读及写作能力的双重提高,由单纯的由老师引领学习,变得自己探索完善,这就是真正的学习的发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样点滴的探索与完善中进行的。
第二点: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围绕大观念的学科整体结构。英语的课程内容结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语言学习的两大基础,也是核心内容。所有的语言学习都要基于这两点展开,而这两点就是在主题的引领之下,通过语篇来传达。学生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认真研读主题引领下的语篇内容。经由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迁移创新三个思维进阶途径,来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课程内容结构六要素实现了动态的平衡,解释了各个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位于核心位置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体现了英语学科的课程性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