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自1999年从事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至今的江炜。
自从2019年12月份的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上下对抗疫情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及时、果断、高效、众志成城的,因为我们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绝对不允许有半点新冠火星点燃中华大地的一根芦苇草。钟南山院士在2022年1月6日的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主题分享会直言:“中国是世界上新冠肺炎死亡率最低的国家,患病率为9.4/100000,死亡率为0.4/100000。”
我与大家一样为我国疫情的防控能力感到自豪,但是另一则报道又让我感到担忧。据《中国经济网》报道,疫情中,很多人都可能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创伤性再体验等症状。焦虑、失眠、记忆闪回等情况也是心理问题的征兆。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忽如其来的困在家上网课,无疑就是与同伴相隔离,所有的行为都聚焦在了家长的眼皮底下,而家长的担忧会形成情绪传递给了孩子,在这样大改变的环境下,孩子承受的压力会更大,内心会更无助与不习惯,难免觉得压抑,想要逃离,但又无法逃离,于是,轻则出现焦虑,重则出现抑郁,甚至厌世。这林林总总的变化所带来心理影响将是无孔不入的,心理创伤的修复将是一场持久战。
可见,相比疫情,更易被忽视、更难防控、死亡率更高的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可恶的新冠病毒真是害人不浅,连平常非常阳光的孩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过: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用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上同样适用,现在的问题看似是现在的原因所造成,但实际上它就像雪崩一样。雪崩是由所有的雪花共同造成的,任何一片雪花都不能认为这与自己无关,孩子心理问题的现状是有过去的每个遭遇、态度、情感、评价、价值、关系等等共同造成的,任何一个小细节和角色都不能认为与自己无关。
我曾经说过,当人类的物资需求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就会跳出来占据着人类的碎片时间。孩子内心所有的需求都是被内在认定能得到或者必须得到的,一旦得不到或者得而复失,都会造成内心的失衡,这种失衡会对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大打折扣,不仅容易失去安全感,而且会莫名地产生更多的不安与恐惧。
这种内心的折磨让本来就脆弱的心灵拷上了枷锁,不知道能找谁倾诉,不知道谁愿意听自己倾诉,生怕这样的倾诉被他人视为无病呻吟。孩子便开始陷入了“死循环”的纠结之中,想说却无从说,想隐藏却偏偏暴露,想遗忘却牢记,于是就只剩下选择逃避的这种方式。而逃避偏偏又像雪崩一样,加速腐蚀着自己,直到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这头猛兽不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很好而心生怜悯,也不会因为孩子很阳光手下留情,更不会因为史无前例而网开一面。就像新冠病毒一样,不会挑人。
核酸检测是检验是否感染的最佳方式,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的有效手段,这些都是你知我知的事。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呢?以我的经验判断,孩子的沉默、失眠、情绪波动是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对孩子的同理心、信任、支持是缓解心理压力的灵丹妙药。
可是,家长每个字都懂,但内在却很难做到,因为这通常不是家长能坚持做的事,更多的家长本来就缺乏安全感,本来内心就有很多的不安,一个不安的家长,是不可能将安稳带给孩子的。
所以,作为家庭教育领域与儿童心理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任重道远。幸好,即便我无法分身陪伴更多的孩子,无法一一解决家长们的教育困扰。但是我这些年将很多处理家庭教育个案、引导孩子心理越发健康的个案,编写了非常适合儿童青少年聆听的音频故事,通过收听而找到人生目标,调整内在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收获成长的孩子数不胜数。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本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的漠视与轻视,可悲的是不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