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能解矣。
著名文学宗师韩愈的师说,名贯古今,他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是可以依靠传授学业,教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哪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一代宗师,文坛娇子顾且谦虚卑躬,都要从师学习,更别提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进步。古之圣贤尚且如此,那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写作,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很容易呀,你看我随随便便,一天日更4到5篇,提笔就是百十来字,写作有什么可难的呢?其实我想说,你真正懂写作吗?在我看来,那只不过是你的碎碎念而已。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一时之间,我成为了众矢之的,遭人毒打的对象,群而攻之。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冒天下大不为,像各位简友说实话,你来简书那么久了,难道就没有想过能够真正用心去写一篇文章吗?整天都是碎碎念吗?当你面对那耀眼的金黄色徽章时,你是否羞愧难当呢?简书创作者,是否能明白什么是创作者,最简单的意思就是说,每天可以慢慢的开始练习,放弃碎碎念。
简书初期写作中,可以写些自己的感想,或是说明文,碎碎念,获得一定的粉丝,超高的阅读量。这不失为智者所为,如果文章没有人阅读,评论,点赞,初期是很容易放弃的,最开始还是要寻求在简书如何的活着。
当成功度过写作瓶颈期时,我们就要适当的转型,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者。不能一味的追求粉丝,而忽略了写作价值,你是否需要寻找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好老师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不是娘胎里的天才,神童天降,后期的学习,显得格外重要了。
在写作中我是幸运的,前期通过自己的努力,生存了下来,每天不是碎碎念,就是写关于简书的东西,把简书吹的光鲜亮丽,如何如何的好,就是为了薄的观众的眼球,夸到最后,一直都是那重复的几句话。久而久之,慢慢的发现,不知道写什么,甚至无东西可写,你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呢?
之所以说,我是幸运的,是因为我遇到了我的导师文言明语和妙笔三哥,两位恩师对我的写作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突然发现我看似健康,实则“病入膏肓,岌岌可危”。可我是幸运的,两位老师妙手回春的医术,使我的“病情”有所好转。正以一种积极健康,富有正能量的作品向大家请教批评。
我的老师文言明语是这样对我说的,是不是感觉很暖心,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有没有一种想拜师学艺的冲动呢?
文言明老师的处方
你是说散文比故事文章要求高,是这个意思吗?没事,当编辑不会写肯定是不行的,要学习着写。
我的老师妙笔三哥是这样的,说话一针见血,从不拖泥带水,字字珠玑,或许你不爱听,却很收益,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不是特别佩服三哥的医术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通病,三哥绝对和他本人描述的一样,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妙笔三哥的处方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衡量,却是有很明显的瑕疵,有些还是致命错误。原因就是你写完没有认真阅读和审核修改,低级错误太多太明显。你别不爱听,别人只会夸你写得好,是不会指出你的不足之处的,使你永远提不高。本专题的几刚处老师都是挑毛病的好手,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护持新人,提高写作水平。你要是真心求教,可以更放开一点,不必害怕别人挑毛病。你可以在编辑群里主动要求指点,请大家指出不足和错误,这样你会提高很快。
有的时候你可能会说,我没有遇到这样的老师,只是你缺少善于观察的慧眼,主动去寻找良师益友。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听起来很俗气,难道不是再一次验证了那句话“物与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吗?所以说我们要和有用优秀的人交朋友,久而久之,在这种耳熏目染中你也会变得很优秀,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感谢写作路上的良师,支持我的简友,在以后的日子我将更加努力学习,沉淀自己,塑造自己。
再此,婉婷芳子谨以诚挚的祝福;
同行的简友,写作路上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我的恩师桃李满天下,福寿比东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