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小城,享受的,是它的熟悉,温暖,随兴,闲适,但也似乎有一些看不见的绳,如影随形。
这里的倾诉中,有太多离不了的不适合的婚姻,辞不了的不喜欢的工作,放不下的太小的孩子。他们说着,我听着。
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既然是说了出来,便是忍无可忍,想寻找解脱的办法。而我亦曾热心地出过主意若干。
但后来发现并不是。他们只是这么一说。不合脚的婚姻鞋,也是可以穿的,有时也会觉得这鞋子颜色不错。不喜欢的工作里呢,也有自己处得来的同事。这会说着带娃累,那会又炫着带娃之幸福。
他们吐槽,烦恼,不满意。但,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忍无可忍似要揭竿而起的那种。大多数时候,他们有想改变的说辞,却没有想改变的行动。
以至于到最后,凌乱的其实是我。我不知道,他们想要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所以,渐渐的回归到自我,不替他人瞎操心,专注自己要什么。
这个时候,一些看不见的绳,便时不时地出现。
一些是以爱为名的批叛式教导,究其说辞无论何种论据论点,无非都是“我是为你好”“你以后就知道后悔”,但最多的还是“街市人都这样”。很多人非常害怕和别人不一样,因为这样不一样会关系到“面子”。最好是程式化的生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居官,能得富当然最好,不能的话,只求和“别人”一样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婚嫁,生育,走在人生正确的轨道上,不要被别人说。
当然这个目前对我来说影响甚小,因为已清楚不必为别人而活,只是时不时地仍处于风暴中心,总要裹紧衣物才能前行。
更多的难受,是一种困顿。
很难有配合默契的工作伙伴。很难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很难有让人惊喜的发现。
不是没有,但真的很难。
知道,也许只是自己作。有时日子平淡无奇,每天的活动就是那么方圆几里,我是心生怨气和愤怒的,会不直觉地觉得,这样的生活太没意思,我不想在这里。
但渐渐的我似乎也和他们一样,发现抽新芽的树很可爱;在铺前喝茶的主人很闲适;杂货铺的阿姨看我买菜太多主动给我一个大袋子很热情;临近晚7点去买菜卖菜的阿婶要收摊,塞多一把䓤给我让我赶紧回家吃饭很贴心。而居于小城的便利之一,便是以方便照顾父母为名,享受父母无私的照顾。于是,很多怨气和愤怒在那一刻是没有的,反而多了一点归属感,一点依恋。
我还是不确定是不是就要在这座城老去。虽然已经做上了房奴。但似乎没有没有那么坚定的决心。
但,如果不是这里,又会是哪里呢?
所以我不自觉地观察起这小城里的老人。大多数是带孙理家。一部分有时聚起喝茶,高谈阔论,跳广场舞,下跳棋。还有一部分仍然要为生计奔忙。
之前朋友开饮品店,有一位老人,女性,约50多,总是一个人到朋友店里,点一杯红茶。菜单上并没有,单上的饮品大多6元起。朋友倒给她,收她3元。她总是安静地来,安静地离开。她把自己收拾得很妥贴,也没有苦大仇深的脸。
我说我老了也要这样。
朋友的解读却不一样,说,老了,一个人,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