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李非刀
在介入正题之前,先讲三个故事。
01
小华出生在农村,家里东拼西凑让她上完了大学。她比一般的孩子更懂事,也更努力。
所以毕业之后,她没像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规划人生,她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赚钱,就是养家。
她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爱好和特长。小华是一个能歌善舞,而且写作非常好的人。在同学眼中,她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
但是她骨子里认为,这一切于自己无关,赚钱才是她最需要做和能做的事情。
她认为写作,唱歌,跳舞都是属于她的舒服区,只有逃历这些舒服区才可以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
时光飞逝,几年工作下来之后,和他一起进公司的同学都已经加薪的加薪,升职的升职。而这一切都与她无关。
她彻底迷茫了,都说只有逃离自己的舒服区才能进步,难道这句话错了吗?我日子过得并不舒服呀?可为何没有出现应有的进步?小华显得很无助和无奈。
02
大兵和小华不同,他出生在城里,成长在城里,大学也是在家乡的大学读完。
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也越来越认识到一定要逃离自己的舒适区,才能进步的观念。
毕业后他给自己下了个决定,他要离开这个熟悉的城市,他要离开这个熟悉的环境,他要从新的地方开始。
于是到了一个离家乡有1000多公里的城市,准备在这儿开启自己的理想。
他拒绝父辈给安排好的一切,他拒绝所有亲戚善意的推荐,他就想靠他自己,远离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人脉,远离他认为的舒服区。
很多年过去了,按说离开家乡舒服区的大兵,应该有一个好的发展,但是结局却让人感觉很无奈,一事无成的大兵灰溜溜的又回到了当初他离开的家乡。
很多年来,大兵也是不解,我也离开了家人的庇护,也离开了自己的舒服区,为何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呢?大兵也迷茫了。
03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位老人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是人的一生了。
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离不开了。
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里呆着,老布不惜举刀杀人。再一次出狱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这是他的舒适区。
启示
通过这三个故事,我不知道给你什么启发,小华和大兵都分别逃离了自己技能和区域的舒服区,为何也没有很好的发展?《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坐牢50年的老人,为何会在所有人都认为不舒服的监狱却极为舒服?
原来所谓的舒服区就是:舒服区就是我们不自觉的做事习惯,不自觉的处事方式,不自觉的思维方式。具体的表现就是按照惯性而行动。而且舒服区不一定舒服,也就说不舒服并不意味着你逃离了舒服区。
这样就解释了为何大兵和小华以及电影中的老人都过得不舒服,但却其实还是停留在了自己的舒服区。
我不知道自己解释的是否清楚,不清楚的可以看一下得到上面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以及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本篇文章就是听他们两个的课程,得到的一些启发和总结。
三个故事可能举例不是很恰当,而且影响一个是否成功的因素也很多,但我功力有限,没办法把各自变量刨除,只能相对主观的表达我对舒服区的理解。
最主要是想表达,舒服区具体表现不一定是舒服的,所以不能感觉自己在努力,在吃苦在变通的时候,就以为自己不在舒服区。
恰恰相反,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反省自己一下,我们很有可能此时正在舒服区,而我们却不自知而已。
END
不间断写作第54天1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