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1]。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望,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空心病七点的具体判断方法
1)抑郁: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都症诊断的。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2)孤独无意义: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即便他们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意不堪。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
6)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基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7)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決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
你会发现,空心病跟以往常见的心理问题最大的不同是,它井不由挫折、创伤等负性问题引发,出现空心状态的入在别人眼里也活的不错,他们甚至是取得了好成绩的学生、工作表现良好的同事、有钱有闲的成功人士。引发空心病的外在原因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焦虑,对生活意义的迷茫,他们能够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但是这并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党得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过尔尔,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他们究竟想要什么呢?他们或许会说是有意义的人生。
1)那什么又是有意义的人生呢?
2)如果能说的清楚,怕是也不会陷入到内心的空虚。你是否曾问过自己为什么活着?
3)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4)真正杀死一个人的不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而是要么放弃寻找有意义的生活,要么将自己囚禁于“意义“这件事里,却忘了切身感受生活当中、“意义”之外的一点一滴。
如何远离“空心病”?
1)要努力营造第一种状态,即让孩子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自我。在这种状态中,孩子会自己探寻?我是進、我想要什么的答案旦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就不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迷失自己。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很少有父母能抵抗住高考的压力,让孩子自由採索。在无法改变当前整个教育系统的情况下,徐凯文建议父母们至少可以从保护自己的孩子做起。比如,不把考试成绩作为衡虽和评价孩子的惟标准;不要因孩子成绩不够好就贬低和香定他;接纳孩子的一切,努力帮助他感受直善美等。严峻的中考、高考压力下,也许我们无法扭转季节但可以为自己的孩子营造局部春天。
2)“空心病"患者由始至终最困扰的问题就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首先有意义的人オ能够帮助人明白意义。这需要老师、家长有所改变。
3)培养爱和归属感,培养一种安全感,发自内心地接纳周围的人,建立足够的亲密关系。接纳自己、正确看待自己,虽然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但是要尽量克服这种焦忠,尝试着学习冥想,放松自己,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4)改善自己的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用心感受爱,用心感受美好,用心感受初心,用理性、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分散。
5)关于"空心病"如果从"个体存在感"方面来考忠的话,我想到如下要点。存在感有4个重要来源
a)我的身体和心理有感受,这些感受,让我觉得我存在,我活着。比如,拍一下大腿,感到疼,就知道我活着。我有喜怒哀乐,我的这些心情感受,让我觉得我活若。有人跟我在一起,通过人际关系互动,让我感到我存在。比如,相看两不厌,互动中的对视,别人眼我映回馈,让我感到我存在。另外还包括,起弄清影,我的影子,让我看到我的存在;镜子里有我的影像,别人的心里有我,等等。这些都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获得个人存在感
b)归属感与独立:通过获得归属感,我归属于哪个民族或单位,我跟其他人(或群体成员)是相同的,比如我是中国人",通过获得归属感而获得个体存在感,其实是个人的存在感需要依赖于群体他人的存在(集体主义)。相反的做法是:通过独立和独特,与众不同而获得个体存在感,比如发型和着装与众不同等,获得个人独特存在的感觉。
c)空心病患者,可能是:自幼没有得到过共情关注,没有真情真爱地人际互动关系,特别是母妥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个体内心鉄少(母)爱,采取了“作秀"的应对方式,讨好他人,或者被高压力的考试环境所压服,形成“热爱成绩的优等生",缺少探索未知的真正热情,形成”假性自体”。内心真正的却不爱学习,厌学,想要反抗,又感到无力,所以,最终攻击自身,抑郁乃至自杀。即使勉强活着,也感到是为别人活着,内心仍然是空的,找不到自己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活若的意义。中国文化,要求年轻人顺从长辈与权威,不鼓励年轻人毛尖,木秀于林风必推之,使个体难以形成“自我同一性"。集体主义的文化,不尊重个体的独立存在。人际边界不清,年轻人经常被社会主流文化群体或权威长辈老师等所压迫和侵入,最终,年轻人就会失去了独立或独特存在的个体感觉,形成了"空心病"。再看一个例子。几年前,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举家欢庆。入学后仅ー个月,韬就有尝试自伤行为。入学后四个月,有尝试自杀行为。韬被送进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效果不佳,不得不休学一年。一年后返回学校,他仍有尝试自仿或自杀行为,最后不得不黯然退学。“如果韬是你的儿子,你有什么感想?“在场的十余位父母。痛心遗憾、因惑父母们给出各种答案。蹦到我脑子中的一个词是:吊诡。那种感党就像初次听到这种事情:你的一个亲人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里,却因为下了一场大雨而丢了性命。太不可思议,太不好接受了吧!
d)我是谁?我想要什么?内心空虚,觉得生活无意义;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有什么真实性、重要性或价值;缺乏真正和深刻的满足感,不能体验别人为什么活得那么起劲和心满意足。这些感受,不是这个时代所独有,因此“空心病”也许算不上心理障碍的一个新病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