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原生家庭的理论在当下也曾饱受诟病,但在这个大家以外相为实相的世界里,在大多数人认同这个世界是个真实世界的理念里,母亲与父亲的确在每个人心中拥有着一份重重的影响力。
但这份影响力,也是会被改变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会改变的。童年的发生,在回忆的时空里看来,是如此的真实无比,可是人到中年,你和父母的关系还和童年一样吗?一层不变?毫无递进?
我想,这样的例子可能有,但也应是少数。不然,为什么有一门类的心理学叫作《发展心理学》,正是因为人的心理会随着年龄的递进而层层进展,而万事万物也并非处于恒定中,而是一直处在发展与变化中。
想起我的母亲,几个有趣的镜头在心中摇起:
一天,妈妈不知为何因由谈到了自己的脚,便把自己的脚伸出来,自得地说:你看,我的脚漂不漂亮?
话说我的妈妈并不年轻,已经七十有余了,她的脚自然是又干又老,她这样的自恋让人觉得可笑,可又莫名让人觉得可爱,有一个满意自己的妈妈,似乎也是女儿的幸福。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识字有限的妈妈在前几年居然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还学会了晒朋友圈,转发视频等。看到家庭群里大家发的文字和表情,她念给我听之余,还会摹仿表情包的样子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
她关注的公众号都是老年人之类的。一次,她在一个公众号里找到了一张过年的祝福图片,高兴地说:这个图片好,我发给你啊!你就方便发给你的朋友了!
她如此地真诚,我岂能违她所愿,自然就十分开心地应和说:好啊好啊,发给我啊!然后在心中留下一串只有自己听得见的笑声。
妈妈喜欢和我聊天,除了家长里短之外,我也会告诉母亲我现在在做的一些事情,会偶尔点开一页我写的东西读给她听,也会告诉她一些我所见到的世界的风景。
我有一回甚至向她推荐纪录片《尘与雪》,和她讲述导演如何拍摄完成这个纪录片的过程,并告诉她,这个世界有许多人存在着,他们并不为金钱而活,只是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而穷尽一生。
母亲没什么文化,但听到这些,她并不反感,反而饶有兴趣,会希望我多讲一点。而我,也并不觉得没有文化的母亲是低智商的人,相反,我常觉得她身上有着灵光一现的可爱和聪明有趣。
在我当下的视角中,母亲是一个活得非常自信、有活力又咚咚有声的人,她敢吵架,敢于为自己的利益发声,不爱轧堆说闲话,在我眼里,算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女性。
在这样母亲的形象影响下,我早年甚至有一种莫名的母亲式妄想:会觉得自己的妈妈是个顶天立地的人,是个不会被打败的人,她能够解决世上的一切难题,什么都难不倒她。
这种母亲形象自然会在某一天被打破,事实上,不会有哪个人是可以永立不败的。许多事的发生,都让成年的我感受到原来母亲也有无力的时候。但这自然仍无法影响我为母亲自豪的那种心怀。
其实照实说来,我的童年一点也不幸福,也大部分是因为母亲。
母亲小时候吃过很多非人的苦,在青年时期又遇到贫穷的岁月,现在回看,其实我童年时,母亲有许多的心理问题。加之有一年在工厂车间头部遭到打击,有幻听幻视历史,曾被诊为“神经官能症”,但应还属轻微的。
只是自那以后,母亲情绪变得特别重,情绪的自控力奇低。对我们几个孩子常是非打即骂,我们童年时都觉得自己是“后妈”的孩子,常在心中把她与白雪公主的后母相比较。
但说实在地,童年的这点记忆,现在似乎都无法真实了。现在我所想到的母亲,似乎和童年的印象无法有多少关联。成年以后,母亲学会了尊重我,此后,母亲的形象是崭新的。过去的一切似乎都翻篇了。基本上是因为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都达成了对彼此的谅解。
几次重病住院之时,母亲害怕自己活不过来,会向我们表达痛悔:小时候管你们管得狠,让你们都太辛苦了。我们听了这话总是忍不住泪目,其实,在她这句表达之前,我个人早已经通过了解她的童年历史,完成了对她的谅解。
有一点我特别有体会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想活得更好,都想更善良、更友爱、更对他人有帮助,更对世界和社会有益,如果他们没能做到,只是因为他们尚无能力做到。
心理的病症有着种种层层迭加的原因,是许多因素积累到一起后的集中呈现,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应该看到父母亲在养育我们时的无力和无奈。如果他们能够做到,他们一定会尽力。他们做不到,是因为他们尚无能力。
因此,在我们成为父母之后,可以通过适当的自察和自知,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和情绪,通过自了、自知达成自我内在整合及自愈。这有助于我们斩断代际重复,建立新的个人形象,避免家族内“轮回”链条的发生。
无论是母亲,或是父亲,他们总有多个面向,身为成年人的你我,也许应当更多地看到他们身上优良的面向,而渐渐将童年的阴影转化——天下没有完全不让孩子受伤的完美父母,天下也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完美小孩,了知这个事实,我们对自己宽容一些,对孩子宽容一些,也会对父母更加宽容一些。渐渐地,我们与父亲和母亲的关系,我们与自我与孩子的关系,会迎来一度新的转机。
也许,这才是认识原生家庭、认识自我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