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自盘古,生于太荒....”这是鲁迅幼时要背的《四字鉴略》,一边背,一边对要背这样的东西表示不理解。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 这是我小学阶段要背的,一边背,一边对要背这么长的作者简介表示不理解。
于是,从那时起,每每看到鲁迅的名字从教材中删去,我便心中窃喜:又少了一些要背的内容了。可现在想来,若等到鲁迅的名字从教科书中删得一无所有时,下一批学生要背的又会是何名何姓呢?若要等到那些不知何名何姓的人,也都一起删得一无所有时,那时候的中华文化又会何去何从呢?
幸甚至哉,这一切都还没发生,我们能够存古开新,作出补救。
一、存古
鲁迅的文字,塑造了一个时代,他将那个时代里还存活的鬼魅一一展现,他们因为一些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因,为千篇一律的现实所潦倒,最终活成了他们自己也不敢去想的样子。他们是旧时代的附属品,最终也被旧时代所埋葬。其中,鲁迅笔下的陈士成是一个醉心于科举考试的人,他一连十六次科考失利,最后将发财的美梦寄托在了传说中的宝藏上,以致落水致死。而他的溺死,也代表了无数旧制度下的鬼魅的消亡与伤逝,这也是封建旧思想的崩塌。鲁迅所做的,就是要“斫去桂婆娑”,用文字使人们认识到他们所处的卑劣,使他们意识到要逃离沉底的命运。他在堕落中高声疾呼,试图唤醒沉睡的时代。
每一次阅读先生的文章,都能在他的文字里,读出自己竭力掩藏的面貌。从初印八百册的《呐喊》,到如今光算上解读鲁迅的文字,便已超过原着万倍。先生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不单是因为他写下的文字,还因为他能在麻木的人群中大声呐喊的勇气与魄力,这也是我们存古时,需要学习的地方。
二、开新
既有存古,当有开新,需要我们有所创新。习近平主席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有九段话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作为开头,正是对时代需要我们具有创新精神的肯定。开新本身,也是一种存古,因为在创新的同时,也是对原本的拓展,我们中华文化正是在这不断的存古开新之中源远流长。
仔细想想,为什么陈士成之流当时会存在?那是因为教育制度的败坏,使我们明白要建立更合理的教育体制,要改革;为什么《起死》中庄子会被那个汉子所纠缠,那看似是两个年代人的隔阂,其实却是先觉者与消息闭塞者的对白,使我们明白要使消息畅通,要开放。先生看出了旧社会里存在的弊病,使更多人能看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读书继世,察古知今,存古开新,修己惠人。这样,中华文明才有望兼容通达、递延至今。
三、求索
诚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存古开新,既要有兼容并包的博大,也要有上下求索的担当。先生早在1936年去世,而我们则应使之斯志长存。对上能存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下敢开新,敢于创新,敢于质疑,和先生一样,有铁屋中呐喊的魄力,有倾覆中指出问题的勇气。如张继所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们的求索与担当,更是我们的目标与动力。
最后,说到存在,不由得想起鲁迅的名言:“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文化能够有“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处处是青青的野草”的生机,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与传承。而上下求索,是一种责任,是继承前人又要启发后世的使印。
愿先生之志永固兮,乐千古而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