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新版倚天的热度,重读新修版小说。不同心境,不同时段读来总有新的感悟和认识。
天涯思君不可忘,一直对郭女侠对杨过的相思苦恋心存遗憾。终南山上,少室山道,青驴孤影,寻他不见!朋友说,是真的找寻不到,还是根本不想找到。这是今日重读的新感受。
百岁寿宴催肝肠,曾认为张翠山之死全系不愿吐露义兄下落而被六大派逼迫致死。今日才知真正让张五俠挥刀决意的实为殷素素。骤然得知相爱十年的爱妻竟是导致亲如手足的师兄终身残疾的帮凶。尽管这非爱妻之本意。一面是多年亲密无间的兄弟,一面是十年患难与共的发妻。身处此中,当如何自处,万念俱灰之际,惟引刀自尽,可悲,可叹!也许这一幕太过动容,乃至以往竟忽略了那个百岁老人的心境,本回的题目是多么的贴切啊,百岁寿宴,本是不可名状的喜事,奈何爱徒惨死。金老在后记中说,当时把张三丰痛失爱徒的心境写的太简单了。那一句只是因为当时还不太明白让人伤感异常。金老于天命之年承丧子之痛,这就是他所谓的感同身受!
当道时见中山狼,十多岁的少年,旦夕经历丧家之痛。自西向东,从南到北带着杨不悔风餐露宿还要时刻提防奸人的加害。一点一点的尝尽人世间的险恶苦痛。同样是孩子,他还要时刻保护杨不悔那天真稚嫩的心灵,现在读来,让人心疼。
排难解纷当六强,曾经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张在身负盖世神功之际,为何不报当初逼死父母之仇。那将是何等的酣畅淋漓,何等的大快人心。这种所谓的仁义更像是妇人之仁。今日重读,方才明白张无忌的大仁,为了戳穿成昆的阴谋,为了阻止一场行将爆发的武林浩劫,他只能暂且抛开个人恩怨,想必他也很痛苦吧。如若他自爆身份, 不管他说什么,他魔教妖女后人的身份必然会让众人先入为主,即使他再讲什么道理,六大派也是听不进去了。所以他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一面用武力震慑,一面給众人施恩,为崆峒派医治旧伤,替华山派清理门户,给少林派留足脸面。这样一来,众人谁还会不心悦诚服呢? 成大事者,首先要心胸宽广。
东西永隔如参商,四女中,想必小昭的结局当最是惹人怜惜。这让我想到了鹿鼎记中的双儿。二人是何其相像。只是默默的守护在身边,不乞求任何汇报。金老在后记中说,他没办法让小昭和张在一起。是啊,张无忌的性格需要有个聪明果断的女子相配,小昭虽好,于张之事业却是没有更大帮助的。
新妇素手裂红裳,曾无数次的吐槽张无忌在弃婚之际,为何不当面向周芷若解释明白,以为这是作者为制造冲突而故意为之。现在想来,当时天下群雄环视,若得知张此去是为了寻找谢逊的下落。不管真是为了报仇还是觊觎屠龙刀的私心,所有人知谢逊重返中原,不知会惹来多少凶险。张视义夫安危高于一切,所以也是自然可以理解了。
不识张郎是张郎,题目为蛛儿而写。小昭很苦,她到底爱的是哪个张无忌? 真的仅仅是小时候无忌吗? 还是因为她觉得自己配不上如今的张郎而不敢相认呢,可悲,可叹。金老修改了最后的结局,周芷若要张无忌答应可以与赵敏远走大漠,也可以与其生子,但就是不能结婚。因为她相信,十年八年过后,张无忌会回来找她的。许多人说改的不好,于我看来,这样的结局是金庸对70年生活的深刻感悟吧!纵然是两情相悦,纵然是刻骨铭心,在经历了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之后,激情消磨殆尽,浪漫也终趋于平淡。张赵二人还能保持初心吗? 再者怀揣少女之心的赵敏爱的是集万千荣耀于一身的张教主,还是远走大漠的乡野村夫? 是否只是一个美女爱英雄的故事,当铅华洗尽,赵再也无法忍受这个平谈无奇的张无忌,是否会做出别的选择。金老借周之口,点出了现实。这就是阅历,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