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自拾遗)
先说说作家斑马遭遇的一个真实故事。
斑马同学A的母亲突患白血病,很不幸。
万幸的是,A父母均有医保和退休金,
她本人薪水也还可以,家中有房有车。
结果A的第一反应不是哭得死去活来,
也不是带母亲做进一步检查,
而是迅速在微信、QQ朋友圈求助,
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的母女情,
恳请大家给她母亲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和A关系不错的同学立马建了捐款群,
一经带头,群里同学立马争相发出慰问,
陷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的美好氛围中。
一位同学说:斑马公号做得好,找他帮忙募捐啊!
A立呼斑马:哪天方便?发之前给我看一下。
斑马回复:深表同情,无能为力。
A特别生气:你也是有父母的人,怎么这么冷血!
斑马回复:你自己有收入,父母有医保有退休金,现在刚查出癌症,你就忙着从别人口袋掏钱。你是自己有孝心,还是想让别人帮你尽孝心?
这两年,一打开朋友圈,
就会经常发现A这样的悲情营销。
大众本来就有从众心理,
特别是在表现善良博爱这件事情上。
所以,只要谁一领头奉献爱心,
就会有一大帮人跟风献爱心、表善良、祈平安。
于是,很快就会形成接龙式的“善良秀”。
对于“善良秀”,连岳老师有段描述非常形象:
核心技术是这两点:你需要做的事成本极低,可以低至零;你做了这件事显得很有爱心(正确)。
悲情营销者给你提供了一个占便宜的人:零成本秀爱心(正确)的机会到了!
你第一个在朋友圈转发,
你的爱心就战胜了所有朋友!
第二个转的,顺序上不占优,只好增加情绪。
最后不转的人就陷入困境:
“大家都转了,我不转,我他妈是人吗?”
“别人都捐了,我不捐,我他妈是人吗?”
为了避免麻烦和得到认同,他也转手一转,
反正避免冲突的成本也是零,何必呢。
于是,“善良”就这样变成了一种廉价的“秀”。
这种“善意秀”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自我达成,
即想要完成一种“我是个善良人”的自我认同。
但这种善良,不但廉价,而且盲目,毫无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