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过中秋,正是农忙季节,忙着收菜籽忙着割小麦青稞挖洋芋,反正每家都忙于秋收打蹍那些事儿,要不然赶上绵绵秋雨可就麻烦了,麦子芽了油菜籽腐烂在地里了……
自然节日也没有那么隆重了,但仪式感总是挺强的,每家每户就是再忙也要蒸上几屉农家月饼,也不会忘了八月十五的祭月。
大月饼里面卷上红曲香豆姜黄红白糖,盖子上做上精致的面贴花,妈妈做的那种精美的面贴花现在市场上根本看不到,都舍不得吃呢,所以吃小小的一块面贴花比一大块月饼的时间要长,一层层的慢慢拆开慢慢品尝。
祭月亮的大月饼很大整屉就一个,上面盘了一条龙还是蛇,反正妈妈用剪刀在盘着的不知是龙还是蛇的身体上剪上三角的鳞片,用花椒籽装饰上眼睛,我在用力的拉风箱中都顾不上仔细观察一切的做法,就想着妈妈快点收拾完案板上的面货,把它们摆放在蒸笼里,拉风箱就不是我的事儿了,胳膊太酸了。该换成妈妈了,因为妈妈担心我们拉风箱的力量不够,火力不足,蒸出来的月饼不开花,开花了里面五颜六色的露出来就像初开的大花朵一样,否则光溜溜的不太美气。
小时候也见过有条件或家里有工作人或城里有亲戚人家的那种叫“糍糖”的点心【不知道字怎么写,反正青海人的读音是这两个字】,就现在铺天盖地的那种月饼,爸爸买过一两次已经是我上初中了,真的好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活动百分之六七十的能量还是来自于糖类,虽然馒头大饼锅盔杂粮干饼油花砖包城等主食都是糖类,可那是经过人体大工厂经过层层消化才变成葡萄糖的,谁也觉不出甜味。
所以浓缩的才是精华,含糖高甜度大还装有红枣泥啊五仁啊等在小孩子眼里一辈子没见过没吃过的果仁的那种月饼还是有不一样的地位。谁家孩子能吃上一两个那不亚于现在的小伙子们开上了宝马。但孩子们大部分时间还是用自己编织的只能装一个梨的小网兜装一个梨吊在胸前的扣子上,就美美的把中秋给过了,就是没有糍糖吃也没有什么,没有比较心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伤害,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八月十五可以吃梨吃花青吃沙果吃白面的自家蒸的彩月饼,这已经是缺粮食缺钱的年代里的孩子们的奢侈品了,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甚至露脚趾的鞋也挡不住疯跑在田间地头小巷道里幸福的脚步。把欢声笑语玩闹声洒在小脚丫走过的所有土地上。
或许一切幸福感来自于低门槛的满足吧,对于孩子们来说,欢乐的种子并不是那一点点只有几日几顿的舌尖美味,而是大家伙儿聚众娱乐的兴奋感。
那时候的孩子眼里甚至初中生眼里没有学习两个字的概念,可是大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里那些生存的本领都学到了手,男孩子的刀剑枪弹弓模仿孙悟空的金箍棒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女孩子的鸡毛毽子旗叶毽子沙包布娃娃塑料管头花手链也都是自己做的。现在美其名曰DIY,以前都是DIY。
没有,那就创造那就DIY,自己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心眼有了花样也多了心气儿也高了,审美那就不言而喻了,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娱于其中愉于其中。
那像现在一切都被学习俩字卷了去,连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也卷了去,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一切DIY都靠边站,甚至DIY还得花钱到专门的机构……
人真的是奇怪的动物,现在糍糖的品种越来越多,有红糖的五仁的蛋黄的凤梨的榴莲的芒果的椰子的牛肉的等等能塞得都塞在皮里变成了馅儿,包装也越来越精美,一年胜似一年,给她们穿上塑料内衣精美图案的卡纸外衣再披上不同质地图案设计的外披再置于档次不同的专卖店超市小摊上,价格高高低低被不同消费层次的人们带回家里。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打开……
我稀罕的依然是自家蒸的那个大大的彩月饼。我发现很多青海人也和我一样也开始怀旧于那些大蒸屉里的月饼了,原来,卷着挣钱的年代里,就连乡下的年轻人也没有功夫蒸那种大月饼了,馍馍铺村子里有的是,方便。但买来的远比不上那种自家屉里的,所以,转了一圈又物以稀为贵啦。月饼也有轮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