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岑薇薇,目前就职于一家传统制造企业,从事销售管理工作。
一般人看别人介绍完职业后,心理马上对此人进行大致评判,性格,行事方式,态度等,一个虚拟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在大脑里扎根,先入为主的评判影响拘囿着自己的认识,直到对方真实的形象逐渐丰满强大到击溃这个虚拟人物。
心理学老师教导我们不要随便去评判一个人,也试图作为教条深藏于心。可是,这种评判就是大脑的系统1(《思考快与慢》),是每天指导我们从事一切事物的引擎系统,是不可能抑制,就像直觉缺位,人就不能正常行事一样。既然我们必须与此共生,那就接受并培养元认知,或直线或曲线去激发系统2。总之,是让自己尽量放开,想象其他可能和不确定性。
在写上面的文字时我也在反思自己。因为我就是这样,听到有人介绍是“公务员”,“幼师”,“码农”,“律师”,每个职业都有个典型形象对号入座。不仅影响着对对方的初认知,连发问都是被指引到某个既定的方向,在他的反馈中找出的蛛丝马迹来印证自以为是的认知。直到在某个细枝末节中嗅出了一股异样,与原先的认知曲线不重合了,才会回过头来审视哪里出了问题。接而,从既有到事实中提取部分加上自己的新认知再次构建对此人的认知模型,这样持续迭代重建模型。若对方是发展型人格,我的认知发展速度至少要跟上对方,否则别说构建模型,连对话都没有资格,除非接下去用加速度弥补,要不然余生都无可能有交集。
这次主题是介绍自己,写完第一句不知道怎么接第二句,跳了格思维写,然后发现已离题太远。我一直有个问题,写文章从来没有不离题。其实下笔的时候心理的腹稿是另外一个样子,可是敲着敲着已无可挽回的走到这一步。
事已至此,那就让大家仅凭职业构建的虚拟模型作为对我的初认识吧。每周一记的文字可以或加强,或击溃,或重构这模型,七年后谁都不知道成为什么样子,毕竟那是另外一个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