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命,是入刺的井猜。
绳命,是入次的灰黄。
让我们,共同嘱咐朋友。
开心的一笑,火大的一小,
让绳命,更成功
让生命,更辉煌
当拿起笔,写下文字,不管我们是什么人,不管我们有何目的,也不管我们如何去写,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是写作人。
写作人,简单理解就是写作的人,既然成了写作人,我们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写作,那如何去写作呢?我们作为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又会对写作起到何种作用?
我将从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即如何去写作以及如何从人性角度去谈写作。
一、如何去写作
首先,谈谈如何去写作。
我理解的写作不是孤立的,它有着独特的组成部分,写作的过程有着严格要求。
我的观点是,写作必须走出去。
写作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也不是胡编乱造。
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墨守成规都是写作者的大忌,我们要想取得进步,需要走出去,何谓走出去,我理解的走出去,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就是离开舒适圈。
安逸最消磨写作者意志。
如果有了假日,我们就想着躺在床上,睡着懒觉。
晚上下班回家,就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
零星空闲,我们也只会发呆,或抱着手机,刷着视频,看着新闻。
除了工作,我们只学会了安逸,只学会了享受,只学会了消磨时间。
这样舒适的生活早已将我们养出了惰性,我们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快餐文化早已将我们包围在了舒适圈,我们渐渐的,没有了更多的思想。
即使时间匆匆从我们身前溜走,即便我们日复一日过得毫无意义,我们也只会觉得这样的日子挺好。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活法,我们享受着安逸,也就不会去想着改变。
可是这样的生活不是我们写作者想要的,我们拿起笔,就是在和这种无所为做割裂,我们不能这样浑浑噩噩的一直过下去,这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哦,许多年后,当我们回顾往事,我们跟自己说,我们一无所获,我们只是把时间熬走了。
我们不觉得心虚吗?我们内心不会觉得自己很可悲吗?我们拿什么证明,我们曾经活过!
不走出我们自以为的舒适圈,我们就很难把写作坚持下去,我们也会在自我安慰中放弃。
第二层含义,就是实实在在走出去。
我们走上写作的道路,就不能原地踏步,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它视线所及的地方,它永远不知道它的世界有多么渺小,也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无知,因为它躺在自己的窝里出不来。
我们要去做井底之蛙吗?
我们要把自己限制在自己视线所及的地方吗?
那我们和那只蛙有何区别!
离开原有的地方,也就走出了自己的局限。
我们需要增长见闻,需要拓宽视野,我们更需要感知世界,这都需要我们身体力行的走出去,去实实在在的用心感受。
有句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不去看看世界,我们又如何构建出自己书中的世界,任意捏造,凭空想象,这样脱离现实的空想就如空中楼阁,偶尔看看也许惊奇,但时间久了,也都会失去兴趣。
我们自身难免局限,只有踏出去,不断伸展自己,我们才能将写作这条路走远,走宽。
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颗树,我们要把自己的枝丫伸展出去,也要把枝丫插到世界各处,那我们才会枝繁叶茂,我们才能遍地开花。
走出去,我们才看到实实在在的风景,我们才能知道,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美丽。
走出去,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走出去,我们才能对世间万物会有着更加直观的印象,也能丰富我们内心世界,帮助我们突破写作瓶颈。
走出去了,我们不在似是而非,也不在虚头巴脑,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言之有物,有话可说,有迹可循。
走出去,我们才能明白,我们生活的本身才是我们写作的根基,丢弃这个根本,我们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既然去写,就要学会掌握写作精髓,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和探究,而这都离不开我们所依托的世界。
走出去,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对自己有更加直观的认知,才能积累到足够丰富的素材,我们才能真正活得充实,写作也会更加有活力。
第三层含义,就是打破固有思维。
我们要从固有思维中走出来,我们不能看不到自己的潜力,也不能限制我们的想象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有着太多畏难,我们会给自己强力的暗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断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回避自己的弱项。
可再弱能弱到一无所知吗?能弱到一切为零吗?
可即便一切为零,那又如何,当我们拿起笔,我们就犹如披上战衣,走上了战场。
我们手中的笔就是我们的战刀,我们会用手中的这把刀把这个零一刀两段,四段,甚至更多,我们竖起了这支笔,这把刀,这些零全成了我们笔下的俘虏,我们只会获取越来越多的战利品。
竖起的这支笔后面有多少零,我们就会有多大收获。
我们笔下的文字就是我们的士兵,我们的队伍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