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带小少爷去参加了一个蒙氏教育培训机构的观察活动。直白点说,就是我和娃一起给别人当了两次活教具。观察活动很有趣,我和小少爷都乐在其中。改天可以考虑把这两天的经历记录下来,写写nice的Erin、高大上的环境布置、有趣的nido环境什么的。鉴于我们目前只体验了环境A,十天后才有机会见识环境B,所以nido体验记录的工作还是往后放一放,今天要写的是IC。
IC是英语Infant Community的缩写,是婴幼儿社群/社区的意思。我第一次听说IC还是半个月前的事情。
大少爷的好友Y姑娘的妈妈是搞蒙氏教育的,一直在高大上的“土豪家”幼儿园工作。因为两家几乎同时又添丁进口,所以平日里常常一起溜娃。和她聊天的时候她说起想在娃一岁半左右带他去上她新供职的幼儿园的IC。当时我的感受是18个月?太小了吧?我可没计划这么小就让娃去幼儿园受苦受难。而且她工作的幼儿园肯定收费不菲,我家可没那么多预算。
但是好奇心还是有的,于是学习了一下什么是IC。
“IC环境适合1至3周岁的孩子。和Nido不一样,I.C.是因为孩子的需求而建立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孩子需要家庭以外的环境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在IC,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在这里。”
“环境的准备必须是适合孩子发展独立性(independent)、秩序(order),并能让他们或得很多感官信息(sensorial information)。 环境里的东西必须是和孩子的身体成比例的,这样可以允许发展自尊、自信和自我依赖。”
“主要教具包括:发展眼手协调,发展语言,发展动作(movement)以及日常生活工作。”
“IC教室主要有两大工作,一个是日常生活,一个是语言发展。”
“在这些工作的设置中,孩子是积极参与者,而成人的角色只是准备一个完备的环境,并引导孩子、帮助孩子与环境进行连接。孩子会在这些工作中学会选择,并承担选择的结果。在教室里,孩子每天至少都会有2个小时独立工作时间,再加上1个或1个半小时去外面玩等。”
看完这些我多少会有些心动。特别是我家大少爷在幼年期曾经遇到过一个很棒的蒙氏教育老师,对他的影响特别积极。所以也在考虑为二少爷寻觅一个类似的环境。但是1到3给我的感觉还是会不会太早了?大少爷两岁半开始上托班,我每天送走他都觉得惴惴不安的。
观察活动是在幼儿园的三楼进行的,去观察教室的路上首先路过的就是IC教室。
幼儿园给我的印象总是嘈杂热闹的。可每次路过IC教室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静。真的好安静,大大的教室里老师和孩子都静悄悄的,不留意还会以为教室里没有人。
第二感受是孩子真的都好小,矮矮的小娃娃,配上mini版的桌椅,他们肉嘟嘟的小身影让我觉得萌萌哒。
第三个感受是他们都好听话。每个人都静静地忙碌着,没有吵闹也没有争抢,那么沉浸其中。
第四就是他们都好棒!看到只有八九十公分高的宝宝自己换鞋,自己拿着教具静静地探究,那感觉……好吧,我终于知道什么是输在起跑线上了。
虽然园费高昂,但是我还是会有一点点动心,IC看上去实在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