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4月3日 星期三 晴
浙江盛产茶叶,只要有山的地方就有这南方嘉木的身影。按南宋常棠《澉水志》记载来推算,澉浦种植茶树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从小跟着父辈们种茶、摘茶,做茶,尤爱这大自然馈赠人类的草木精华。
从紫金山,南山的缓坡开始,油绿的茶树密密匝匝铺展,绵延到邵湾的天池;北木山、南木山,到高阳山,茶树紧挨着灌木丛,一片片,一条条错落有序,点缀着整个山林。
最早,澉浦就做绿茶和红茶。
上小学时,上劳动课,就去林业队帮忙采茶叶。春光明媚,我和同学们腰系竹篓,叽叽喳喳在茶林里穿梭。盈盈的绿芽,经过手指一勾一拽,挤入手心,放入竹篓慢慢铺满。
茶厂的上空冒起缕缕炊烟,空气中飘着茶的清香,令人心清气爽。我们采摘的绿芽先由高温杀青,再在揉捻中卷转成条,最后烘焙干燥,做成绿茶,当地人也称炒青。冲泡后绿茶颜色清绿,香气纯正,入口微有苦涩,回甘后,齿颊留香。
立夏过后,采摘的茶叶,分摊在竹匾,晾晒一会儿,待水分蒸发,叶片萎焉时,再将茶叶揉捻成条,然后摞成一堆,进行“荷尔蒙”在青春里的一场发酵,发酵烘焙干燥的茶,轻嗅有诱人的果香。冲泡后,茶汤红亮,入口,带着恋爱般的甜味。深得我的喜欢。
那时,在炎炎夏日,就时常看到肩担两木桶的李行九爷爷,为田间劳作的大人送红茶。李爷爷袒露的上身,晒成了跟红茶汤一样的颜色,自制的舀茶竹筒在扁担的一头晃悠。满头大汗的我们,簇拥在木桶前,取下竹筒,往嘴里灌,凉中带甜的茶汤入肚,全身舒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红茶是消暑止渴的上好饮料。
秋浓露重,桂子飘香。这茬的茶叶,人们称之为秋露白。北木山建培的母亲擅长做桂花茶,她将屋后的桂花采下去梗,在背阴处微晾去掉水分。干燥的秋露白在锅内翻炒加热,手感微烫,取桂花裹在秋露白中捂焖一分钟左右,让香气完全渗入茶叶,再拌匀出锅。把控温度全凭经验,高了会烫焦桂花,低了逼不出香气,而建培母亲将它们奇妙地组合在一起。
挑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汲取山涧的泉水,泡饮这组草木间的精华,是山里人家最惬意的享受。桂花树下,家人围坐一团,端杯轻啜一口,丝丝入喉,鼻翼间萦绕着茶叶和桂花的幽香,或许西王母的琼浆玉液也不过如此。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的茶场,去杭州聘请了几个做西湖龙井的老师傅,为村民传授技艺。此后,龙井茶落户于澉浦。为了便于区分,钱塘江流域这一带划称钱塘龙井。
有句话讲“好山好水出好茶”,南北湖山清水秀,龙井茶的品质上乘。北木山下的邵湾,茶树常年在甘冽的天池水灌溉下,产出的茶叶清香甘醇。
高阳山上,这些葱郁的茶树,有钱塘江雾潮的润泽,在三月天里,鸟鸣啾啾中,顶着尖芽,迎着朝霞,饮着初露,展露新颜。天然的地理位置,这里的茶质更胜一筹。
高阳山是海盐县海拔最高的山,又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名刹云岫庵,因而就将此处产的茶,冠名云岫茶。云岫茶场主彬彬,知茶理,懂茶道,特地请经验丰富的技师手工炒制龙井茶。做出的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成了南北湖茶叶中的精品。如果搭配云岫庵的雪窦泉冲饮,那更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了。
又到了“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的时节。闲暇的假日,何不去澉山采摘一片新绿,品茗一缕茶香,拥抱一下整个春天,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