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蒙曼老师那本《四时之诗》,不禁勾起了我对诗词的回忆。蒙曼老师从50000多首唐诗中,精心挑选32首四季最好的唐诗进行解读,让我们看见从未觉察的四季之美。
我们总爱说“唐诗·宋词·元曲”,诗是唐朝的最醇,词当属宋朝的最美。在此,我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挑选4首我最爱的宋词和大家分享。
春,是万物萌生的季节;提及春,首先会想到杨柳依依,蝶飞花舞,而词牌《蝶恋花》再恰当不过。在我心底,东坡先生的这阙《蝶恋花·春景》最具代表。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的背景应该是春末夏初,上阕写道:尽管柳绵将尽,春事无多,然而燕子低昂,绿水环绕,芳草从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生机勃勃;下阕写道: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让墙外的行人惘然若失。
此篇是东坡先生,被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虽然,“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转瞬,即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现实残忍,却依旧胸怀大志,心存梦想。东坡先生,不愧是“豪放派”、“乐天派”的代表。
夏,是郁郁葱葱的季节;提及夏,首先会想到骄阳似火,接天莲叶。而稼轩先生的这阙《清平乐·村居》,却带着诙谐的童趣,仿佛最清凉的风,驱散夏日的炎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上阕:首先是远景,低小的茅草房,绿油油的碧草,含有醉意的吴侬软语,温柔又美好;下阕: 大儿子在溪东边锄草,二儿子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小儿子,剥着刚摘下的莲蓬。其中“卧”字最妙, 它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此篇是稼轩先生,落职闲居带湖(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期间所作,表现了生活之美(安宁、平静)和人情之美(老人及尚无劳动力小儿悠然自得,两个大儿子辛勤劳作,供养家庭)。稼轩先生虽然和东坡先生合称“苏辛”,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但我更青睐他在归园田居时的作品,另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是意境无穷。
秋,是寂寥萧瑟的季节;提及秋,首先会想到采菊东篱,无边落木。秋,就像一滴朱砂泪,牵扯着文人骚客们心底的离愁别绪。文正公的这首《苏幕遮·怀旧》,我认为最具代表。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上阙写秾nóng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却无衰飒之气;下阕点出“乡魂”“旅思”,诉说羁旅的惆怅,思乡的愁绪。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文正公任西北边塞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背井离乡,忠孝难两全,秋风秋雨愁断肠。但是,他笔下的秋,柔而有骨,大气磅礴,黯然又不颓靡,委实值得钦佩。
冬,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提及冬,首先会想到白雪皑皑、红梅独放。古人爱梅,咏梅之诗无数,而宋词中,我认为,当属放翁先生的这阙《卜算子·咏梅》最具代表。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五柳先生爱菊,为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濂溪先生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放翁先生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
放翁先生出生名门望族,自幼聪慧,然而仕途坎坷,屡遭排挤。这阙《卜算子·咏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季更迭,斗转星移,前人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人间好时节,以及饱满的热情和不屈的气节,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话外音:
言至于此,亲爱的小伙伴,你是不是很疑惑,为什么没有易安居士的作品呢?
其实,是因为我对她的偏爱,想专门讲述她的四时之词,她的辗转一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