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电影。
更喜欢置身于电影之中,细细地体会编剧、导演深刻的用意。
前几个月上映了一部青春片《乘风破浪》。
同事问我,去看了没有。
我说,没有。
他们说,怎么不去看,是你的style啊。
确实是,青春,一直以来都是我笔下的话题,也是我畅书情怀的重要载体。
但我真的没去看《乘风破浪》。
原委有二。
一,导演是韩寒。
韩寒是我最崇拜的青年作家,没有之一。
叛逆,放纵,偏激,不拘一格,却又有情有义。这是韩寒的标签。
16、17岁就能写出《杯中窥人》如此老辣的、关于“人性”的文章,实属鬼才。
是啊。为什么不去看偶像指导的电影呢?
正因为是偶像指导的,所以才没有去看。
韩寒出书,我一定会去买,但拍电影,我一定不会去看。
术业有专攻。
韩寒是我崇拜的作家,而不是导演。
我心中的导演,是宁浩。
二,电影尤其是青春题材的电影,会让我久久无法自拔,致使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郁郁之中。
所以,我尽量不去看,除非口碑特别特别好的。
其他题材的电影,由于故事背景离我过于遥远,所以代入感不是很强。
唯独“青春”是我所历经过的,也是最伤感的。
记忆里,最深刻的青春题材的电影,是2011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那一年,我21岁;正值青春晚期。
为了重塑青春的巅峰,我特想去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可是,就读于某技校的我,受着军事化的管理,正可谓“进来容易出去难”。
巧的是,班级里有一个满脸络腮胡、体态丰腴的同学,20出头的年纪,长得却像30岁的“大叔”。
在“大叔”的带领和掩护下,我混出了校门。
坐在电影院,看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心潮澎湃,思绪萦绕。
因为,我也有过这么一个女孩。
她叫陈艺。
陈艺是个乖乖女,轮廓很像高圆圆,笑起来总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认识她的时候,我20岁,正是一个不良少年,穿着打扮流里流气、言谈举止吊儿郎当,好在是还有点诙谐幽默和文艺细胞,这为自身追女孩子增添了不少筹码。应了那一句俗语“不三不四搞文艺”。
那年,夏,暑假。
我回到老家巫山,陈艺也回了。
晌午,约了陈艺,地点是巫山最都市化的市政广场的某一个茶楼的雅间。
就在这一天,我留下青春最辉煌的一笔,最牛逼的壮举——壁咚。
是的,我强吻了陈艺。
现在回忆起来,我将陈艺按在墙上的那一刻,真他妈的爷们。
半推半就……
这个牛逼,我可以吹一辈子。
青春,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想做就做,应该是绽放本真、灵动自我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青春才是人一生最回味的年纪,不论是犯的错,还是不留名的好事,都会在某个夜晚里,潜入梦境,催人潸然泪下。
要说,青春留下来的最多的是什么,那一定是遗憾。
而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不懂得珍惜。
事实上,不懂得珍惜才是青春,懂得珍惜那是长大成熟后的事。
前几日,在观音桥遇见了陈艺。
我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未言,因为我知晓,翻过去的一页,再翻回来,只会徒伤悲。
毕竟,岁月无情,遑论留得住青春。
《既然青春留不住》
青春绚丽就像风中烛,几多摇曳几多姿;
青春无常就像山涧雾,有时迷惑有时清。
你我还在憧憬时,成长伸出无情手,
撕破静夜掐死梦。
可恶,可恶。
既然青春留不住,也别哭诉。
相思易起情难复,即复怎能如当初?
悠悠岁月漫漫路,梨花带雨又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