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作为智人分支的两个物种,男性和女性有着极大的、甚至根本性的差异。
首先是性的差异。
性是生理上的,性是由基因和生理建立的,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结构,这决定了男性往往更强壮,而女性的身体则能够生育。
其次是性别的差异,与性不同的是,性别则是社会产生和加工的,社会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构造和文化实践创造了性别的含义。
性是个人的私人财产,而性别是一种有着社会关系内涵的东西,它的含义来自当时的社会利益。也就是说性是“天生的差异”,而性别则是“后天的差异”。性别的不同决定了男性和女性对于事物有着不同的判断倾向。
女性社会化前强调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和对他人的敏感性以及互动的过程,而男性社会化强调的是独立、力量,和对结果的关注。
这一根本性的差异导致了男性和女性交流时会产生种种不适应,进而觉得不被理解,对关系怀疑,甚至走向破裂。
当然在有距离的男性女性人际交往当中,所产生的结果并不那么严重,至多会让人觉得迷惑,不知道对方为何会是这样。
譬如我作为一位女性在和某位同学的交往当中,首先感觉到的是一种铺天盖地地需要适应的努力,很多的事情我们看法不同,动机不同,方式也不同,太多太多的不同,导致关系的走近非常困难,通常是以我缴械放弃自己的思路,选择完全以对方来掌握话语的走向才能获得一种表面的和谐。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达到了加深理解的目的,但是这种理解并不是双向的,往往是我对他的思维和逻辑方式更为理解了,而那位同学则没有变化。
要想达成彼此更多的理解,首先需要交往的双方意识到差异并且尊重差异的存在。
由于男性的沟通方式更倾向于“解决问题,获得成就“,而女性则希望达到”关系上的和谐“。因此,按照”有效性“标准的衡量,男性往往会把工作的思维带到生活中来,导致对”低有效性“思维的判断,导致了在情侣关系中“女朋友说的都是对的”这种对强盗逻辑的的无可奈何式样的妥协。
因为我们会倾向于认为不同于自己习惯的东西是错的,而这一基本假设就设定了谈话的基调是不尽如人意的。
要改变这一基调,停止判断是第一步,抱着君子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不同习惯的人进行谈话。
其次,谈话双方应不断地对自己的不同于对方的行为方式进行解读和强调,来达到一种“共同的、明面上的努力”。
最后,换位思考永远是有效的,尝试着用对方的视角来考虑问题,这是增进理解的根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