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成功拉开了清王朝覆灭的序幕。
在武昌起义当日的革命分子主要由会党、新军和知识分子组成。留过洋、游过海水的知识分子为中心代表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会党和新军则代表着破产的农民和无产阶级。这样一支队伍原本的群众基础并不怎么深广,但由于各地人民饱受压迫,即使没有很好的领导,也纷纷自发的起义。
辛亥革命以前湖南的抢米风潮,四川的保路运动,已经加强了革命的声势,等到武昌义旗一举,各地零星自发的起义都汇合成为了革命的力量。不过因为领导不统一,在辛亥革命中呈现出了一种混乱的现象。如在江西省革命最初曾出现过三个都督,便是这种混乱状态的一种表现。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要推翻清王朝是需要真金白银来做支持的。
辛亥革命,民军在武昌起义,几天之内,便占领了武汉三镇。当时清点湖北在武汉三镇所存储的款项,发现藻库实存现银一百二十余万两,银币局实存现洋七十万元,银八十万两,铜元四十万串。官钱局实存铜元二百万串,官票八百万张,未盖印官票二千万张,银元二百四十万张,库银二十万两,现洋三十万元。武汉三镇钱银总数约有四千万元左右。
这样一笔钱款,可以说数额十分巨大了,这也是革命军的幸运。刚刚在湖北发动起义,一举手毫不费力的便获得了充裕的经济,能够很方便的对各个方面提供支持。如果首义的地点不在湖北,而在别的省份,可能革命的进展,就不会这样的顺利成功了。
不过俗话说“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样轻而易举成功的革命,自然是偷工减料的。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不过只是换了一块“民国”的招牌却缺少民国的内容;在经济方面,封建的土地关系原封不动的保存了下来;在时代精神方面,本应该和资产阶级革命相呼应的自由、平等、博爱、个性解放等时代呼声一次延迟到了五四时期才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