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这段时间是很多孩子和家长最煎熬的时候,对于未知的分数充满了焦虑。
高考制度迄今为止已经四十年,在这四十年中不断的改革和发展。1977年至今,高考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中国人的命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最初不及2%,到现在已跨过40%,正快速接近50%的普及化指标线。
曾经的高考的确让无数人改变了自己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是“一人得志,鸡犬升天”的事情,所以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个人把高考看的无比重要。过去能把“小粮本”(农村户口)换成“大粮本”(城镇户口)的最佳途径就是考学,哪怕初中中专国家都包分配。过去物质生活匮乏,为了摆脱这种苦,唯有学习。那时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下的真的寥寥无几。因为“物以稀为贵”,有考上学的家庭就会得到很多人的艳羡,尤其要是家中的儿子考上了,父母更是心花怒放,也是向他人炫耀的资本。这种集体潜意识让现在的父母们寄厚望于孩子,希望孩子为自己争气,争气的最佳途径当然是考重点中学,读重点大学,找个优质的铁饭碗,然后就会过上好日子。
但是现在互联网拉近了与人的距离,也让很多人通过互联网成就了自己,考大学或者说考个好大学不是这代孩子的唯一出路了。
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算考上了清华、北大,孩子及家庭的命运也未必会改变到哪里去。所以就算你的孩子没有在50%的普及率里面,并不意味着他的前途和人生就毁了。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为一个叫伍继红的同学揪心,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94级学生伍继红,毕业后,返回广东,打工并嫁人,离婚后,伍继红因生活中系列打击,精神出现问题,辗转流落前夫家乡江西修水乡下,再嫁他人。两度婚姻共生养6个孩子,家庭陷入赤贫。
九十年代,名牌大学,六个孩子,生活赤贫,两次婚姻,精神有问题,看起来毫无关联的逻辑,就这样成为了现实,所以毁了人生的不是文凭、专业和学校,而是自己放弃了自己。父母对于孩子最大的教育核心在于:未来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光宗耀祖不是你的事。
我知道斜杠一词是在去年,在某个知识分享的平台看到很多人自我介绍里面都有“斜杠青年”一词。百度一下,给出的是这样的答案: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杠青年越来越流行,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所以高考失利,只要有学习能力,做个斜杠青年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过去如果你不好好的干专业,父母绝对骂你“不务正业”,但是当下在分享经济的今天,你可以让自己不断的学习,积累感兴趣的事情,发展自己的爱好,并做好输出,一样可以成就自己。未来,自由职业者有可能会成为年轻人的追捧,有闲有钱对他们来说是生活的最佳状态,这样的状态绝对不是学历、专业所能决定的,而是和一个人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关系。
做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好,但是好的标准一定是以孩子的标准为标准,如果孩子没有满足你的期待,请尊重孩子的选择。
其实在孩子满十八岁以后,父母能做的特别有限,如果以往亲子关系良好,家庭环境宽松,孩子会与父母商量自己的事情,否则,孩子干了啥父母根本无从知晓。高考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在五十岁左右,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忧其实也是对自己的焦虑。有句古话说:“年过半百,黄土埋脖”,对于死亡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孩子过不好我就过不好,这是普遍做父母的想法,这也是中国家庭普遍的浆糊逻辑。尽管父母和孩子生理上都是成年人,心理上却没有分化,孩子毁了意味着自己就毁了。
据相关部门统计,高考后,是离婚的小高潮,父母们既然有勇气离婚,说明还是不愿凑乎自己的下半生。所以重新定义自己,活自己,把自己过去没有实现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起来,做斜杠。自己毁不了,就不会有对孩子毁了的想法。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拥有大学文凭的真正含义是好找工作,而找工作的真正含义是给别人打工。因此,大学文凭实际上是加入打工族的特别通行证。没有大学文凭的真正含义是不好找工作,不好找工作的真正含义是逼迫自己创业当老板。因此,没有大学文凭实际上是进入老板序列的特别通行证。
所以,假如你的孩子高考失利,请相信TA的机会也许比其他孩子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