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2年2月

【梗概】

作者卡尼曼带我们领略了一个思维的奇妙之旅,在我们的大脑里,有快慢两种思维,为了说明这两个“主角”的不同性格,作者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实验,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时候应该相信直觉,什么时候应该避免思维误区,以及如何在生活里做出更好的选择。

【重点】

1、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决策方式: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无意识的,速度快,不假思索,也不怎么费脑力;系统2是有意识的,深思熟虑,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一般情况下,都是系统1再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系统2就会出面。
2、常见的一些认知偏差:光环效应、替代效应、可得性效应、锚定效应等等。
3、过度自信会导致乐观偏见、后见之明、有效性偏见等直觉偏差,解决的方法有善用公式、采纳外部意见、事前验尸。
4、在选择和风险方面,我们经常会产生损失厌恶、禀赋效应、过度关注罕见事件,以及心理账户等认知偏差。
5、人有两个自我: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但我们会过度关注记忆自我,而忽视经验自我,就是总是重视生活中峰值和结尾(终值),也称之为峰终定律,而忽视当下的体验。

【评价】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人类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抗无知和偏见,我们还需要对抗无处不在的思维偏差,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理性的决策和选择。书中提供的名词很多,我们不能一一都记住,但是其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观点,比如损失厌恶、峰终定律、聚焦错觉等等,我们还是有必要知道的,这真的对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启发。

[所思&所悟】

1.
读这本书启发挺大的, 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 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的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慢思考挺难,因为受到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快思考方式的影响,所以容易偏见、过度自信等,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 天性是快思考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书中没有给出答案, 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 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哦且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等,提醒了慢思考的重个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针对上面为什么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出判断,所以渐渐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2.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知识最丰富的人反而常常不太靠谱,原因是学到更多的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的不切实际,过于自信(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体现认知放松的一致性)。
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说明某件特殊事件,对不按自己的方式看事情 的人往往没有耐心,并且对自己的预测很有信心,他们尤其不愿意承认错误,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一点,是预测错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不可预知的,我们同样需要了解第二点,短期内的走向是可以预测的,且人们行为和成就能从以往的行为和成就中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

3. 客观评价自己的先见之明
这其实也是一种有效自我沟通方式,以前我做了一个失误决策时,第一时间是自责,后来看了《非暴力沟通》、《记忆错觉》等书后,发现这样是不对的,就像本书所表达的观点“世界就是不可预知的”。 所以当出现错误预估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 
  ① 客观评价失误决策,未来不可预知性
  ② 反推行为出发点:为了满足自己什么需要?
  ③ 总结经验:对今后类似行为的指导意义
举例:开会赶时间,选择抄近路,结果轮胎被钉子孔。
客观评价:轮胎被钉子孔不可预知,近路基本上是小路、泥土路,遇到钉子可能性肯定大于柏油路。
出发点:抄近路开车可以减少赶路堵车时间
指导意义:开会前,预留足够的在途时间。
  
 4 损失厌恶是求稳
'损失厌恶' 我觉得它可以从在两个方面来思考:
1. 投射在社会现状中我认为它贴近于‘’求稳心态",不愿意把希望寄托在赌运气或者有风险的事上,电视上每每播放答题赢奖品闯关类节目时,我都会很佩服那些冒着奖品被扣回的风险,而不断挑战自我的闯关者,"输了空手而归,要是其他人,肯定选择拿奖走人,现在想想,那些继续闯关的人们,他们其实更加理性,没有损失看的很重,殊不知放手一搏还能有机会获得大奖,我想对以后的自己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打铁还需自身硬“”,不要害怕失去,内心的笃定+一定的实力,会让我们在风险中获得意外的惊喜。

 2. 金钱要流动起来,损失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流经",我们人往往是拥有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 一谈到要失去就开始紧张。而且损失和投资有时候会混淆,花钱去旅游看似了是损失的金钱,但我们投资了生活,生活品质在提高, 让我觉得损失背后,是因为自己害怕失去 ,害怕让金钱流动, 恐惧一无所有。
金钱流动起来才有机会制造更大的金钱流动,我们也会被流经更多的金钱,害怕损失、害怕亏,也会阻碍更大的金钱流动。而对损失的承受背后,就是对风险的承受,能承受大风险的人才会拥有更大的格局,承担更大的责任。

5.过分关注罕见事件的好处       
   
这个思维我倒觉得有时候挺好的,某些时候说明我们“居安思危”的意识,吃药的时候,,我一般都会看注意事项,因个人体质不同有些人就遭遇小概率副作用,每当这个时候就会看的特别仔细,很害怕自己就是那个分子,同时也可以把它运用到表达方式中,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就侧重表达小概率事件。

6. 深度思考过的东西才是你的
在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的翻转课堂活动,就是给机会上台去讲课书本知识,自愿报名,现在想想三年学过的东西记忆最深的就是自己讲过那几节课程,因为认真备课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它已经真正变成我的东西,而平时我们听课大多时候是系统被动接受,会对别人讲的话全盘接受,没有辩证思考,没有反思,所以在我看来,所以启动系统2是"成为有想法的人 "必经之路。要勤加思考 ,学会给自己一定的挑战, 不要养成固定式思维,要刻意练习自己的成长式思维,相信事实和证据,不要猜测和补充,谦虚、自知。

7.  我们的脑中都有一个勤奋小人和一个懒惰小人
这本书也是向我们讲述了人的大脑是如何思考运作的,更加证实了人的大脑不愿意思考、逃避困难的问题,倾向于一些简单、无需动脑的问题,这就容易犯一种认知错误,叫替代效应,无意识中将原本的问题进行了替换。所以聪明的人是很累的,他们需要不断调用系统2,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认知放松的状态是不会产生质疑的,想让别人信赖你,说言简意赅的话替代复杂的话,通过不断重复让对方有熟悉感,  越押韵越能成为名句、真理。",这让我想到有些错误就是这样犯下的,比如拿一道题,表面和你之前做过的类似,你的认知就会松懈下来,警惕程度便会下降,容易忽略里面的陷阱,这也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的地方。

8.尽量避免依靠直接做选择
我们每天都面临很多细小选择,吃什么,穿什么,几点起床,看剧还是学习,几点睡觉等,其中大部分都有系统1依靠直觉做出选择。别看这个选择小,但其实更能反映出一个人是否理性(大脑勤快),在我看来,媛媛就是一个超级理性的人,前几天看到她的公号独白“多想把世界上那些挥霍的时光买下来,我有太多太多事情要做.....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无时无刻不在调动系统2以及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正能量,正因为他重视每一个选择,才真切知道时间稀缺,能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意义的事情上,然后一步步变的更好,并且带着大家变的更好。
《百万富翁快车道》这本书告诉我们选择很重要,  因为它可以决定我们的未来,而且当我们越年轻,做出的选择影响力越强大,同样这本书这节课内容也告诉我们谨慎, 因为之前做的选择,可能就是下一次做选择的参考标准, 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决定。所以我们要重视每一个选择,调用系统2来督促自己。在复习备考期间少聚会,少悲春伤秋,少赖床、少刷手机,多挤压时间来学习。同时,提醒具有"选择困难症的"的自己在做重大选择时,启用"更坏情况分析"、"加权平均决策矩阵 "等非直觉性方法,多方位思考、理性扶泽,大脑更加勤奋。
这本书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定义,如 基础概率、合取谬误、锚定效应,典型性启发、回归均值,要不是结合实例分析,我肯定理解不了这些意思,因此学完之后,为了看看是否掌握这些定义,我尝试着联系实际来对应每一个直觉偏见。
① 在讨价还价的时候,真的会陷入" 锚定效应",下次有机会碰到砍价,一定要“先发制人”率先说出自己的心理价位。
② 再说善意谎言的时候,尽量多保留点细节,防止"合取谬误"。
③前天参加的线下读书分享会 ,启用了"更坏情况分析" 来备用的,但现场了给了一个认可称赞的评价,可能是因这期主题是《人工智能》我特感兴趣,前期没参加前就搜集了大数据分析的积累事实性知识。
④ 在预测事情或判断因果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基础此率, 不能一概而论。要有走心的思考态度。

9、峰终定律
人生不是有峰终两条线,而是正弦曲线,书中讲到的 人的体验是有"峰值"和"终值"决定的,让我想起了曾经有名人这么说的" 人生正弦曲线",从波峰到波谷,再从波谷回到波峰,起起伏伏才是人生。"  在过去,我把人生多成了两条非黑既白的两条线,峰值和终值。过分的在乎峰值(成绩)和终值(目标),让人无暇体验过程。正弦曲线从波峰到波谷有个缓慢移动的曲线,就像儿时玩的滑滑梯,一点一点落到谷低点,或者一点点爬到峰值,如果沉浸其中,我们会有很多五味杂陈的感受,而这些感受恰恰丰富了我们生命,如果我们的生活只剩下了快乐,那么快乐也便是极无聊的了,少了那份高点落下的辛酸,也没有了从低点爬上来的那份成就感了,每天都是快乐,那便是一种麻木,人生因为五味更有回味吧!

 10. 合理的计划      
养成每日复盘的好计划,跟现实结合同步推进的计划才是好计划,《稀缺》告诉我们做计划要预留余闲的时间段,防止因意外事件打乱整体计划,因此在做规划的时候不要排太满,以前我做计划每个事件段都排的满满当当的,总是有完不成的,长此以往就感觉这个计划不行,变得焦虑,看到计划条目一点都没执行力,到后来干脆就不按照此计划行事了,浪费了写计划的时间不说,还增加心理负担,打消积极性,现在的计划比较合理,上周学完易效能时间管理 【6-9讲】后,对时间和时间清单管理有了重新认识,二次调整每天计划 清单,基本上都能完成,不过有时候还会犯预估时间过于乐观的小毛病,还是要用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公式)即时调整。 

【行动计划】

1.以后在生活的决策和选择过程中,要多动用系统2,要多思考,才能尽量避免认知偏差的出现。
2.了解了光环效应、可得性效应、锚定效应等直觉偏差之后,一定有意识的注意这些情况,避免自己陷入自己的直觉陷阱里面。
3.弄清楚损失厌恶、禀赋效应这些认知偏差之后,在今后做取舍的时候,就要更理性了。
4.要学会关注经验自我,要注重当下,一段高潮或者结尾并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满意度,要杜绝聚焦错觉对自己的影响。 



  [摘录]+想法 (可选择性阅读)

  序言

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也更有意思。

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我们很难对自己的信念和需求产生怀疑,越是在最需要质疑自己的时候越难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真知灼见中受到启迪。

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推想朋友和同事会对自己的选择作何评价,而这些预先推断的中肯程度和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

对别有见地的闲谈有所期待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的强大动力,其作用比新年计划更大,更能提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能力。【交流很重要,能有许多启发】

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感觉大多数人都是这样】

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俗称马后炮】

第一部分 系统1和系统2

第1章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不动脑的思考】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需要动脑】

我们在审视自己时,往往更容易采用系统2,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逻辑,抱有信仰,善作抉择,能够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做些什么。

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会害怕蜘蛛,思维时快时慢。大脑的其他思维活动也因长期的训练而变得快速自主。【熟能生巧】

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地意识到注意力是有限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为此作出妥协。【要学会节省自己的注意力】

当人们太过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也不例外。【专注红利】

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不是所有错觉都是视觉上的,还有思维方面的,我们将其称为认知错觉。

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

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就是我们总爱给别人挑毛病的原因】

说出“自主系统”比说出“系统1”所需的时间长,因此会占用更多大脑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空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任何事物占用了大脑的工作记忆,都会削弱你的思考能力。

第2章

我们大脑的生活步调(现在我爱用系统2的生活步调来代替)大多像是在悠闲地散步,有时候会变成慢跑,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如短跑冲刺。【多思考才是王道】

如果人的大脑正处于冲刺的状态,就有可能(对次要信息)产生有效的屏蔽。

瞳孔是衡量与思维活动形影不离的生理刺激的标尺,我们可以通过瞳孔了解大脑的运行状况。

我们也能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但做成这件事得花多少精力我们就说不准了。

当你对执行一个任务越来越熟练时,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

通过观察瞳孔变化和大脑活动,我们发现高智商的人往往需要较少的努力便可解决同样的问题。

普遍的“最省力法则”不仅适用于体力活儿,还适用于我们的认知行为。这个法则主张,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为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慢思考最耗费脑力的思考形式就是那些催你思考的形式。【人的天性是懒惰的,所以越不想思考就越要思考】

我们不紧不慢地绕着远路向目标靠近,通过最省力法则来管理我们的思维活动。

第3章

当然,不是所有的慢思考都必须要集中精力、认真计算的。

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吃力不讨好的事大脑不愿意干】

好在并不是所有认知工作都令人厌恶,有时并不需要意志力的支撑,人们也能花很长时间和大量精力进行一项工作。

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从于诱惑。【真相了,所以玩游戏比做题更有吸引力】

过多关注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的结果,就会给其短时记忆增加毫无意义的思想负担,进而影响其整体表现。

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这种情况还是挺常见的,不情愿的话就很浪费精力】

与认知负担不同,自我损耗至少会令人丧失一部分动力。在一项任务中控制自我后,在另一项任务中就感受不到自己在努力,但只要你真的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系统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

当人们相信某个结论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相信支持这个结论的论证,哪怕这些论证不正确。【倒推合理性,反正大脑总能圆回来】

避免思维上懒惰的人可以被叫做“勤快人”。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

第4章

事物在你的大脑中唤起的想法激发出许多其他的想法,而且这些联想的行为在你的大脑中迅速扩展开来。连贯性是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的重要特点,其中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相互支持的。

认知可以体现出来,你不只是用大脑思考,还用身体思考。

你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实你错了。

你的行为和感情有时会受制于你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

启动效应往往能产生连贯的反应:如果首先想到老年,你就会表现得像是上了年纪,而这种上了年纪的表现也会强化你关于“年老”的看法。【挺新奇的,可以试试】

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

我们原以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选择是有意识且自主的,但那些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所带来的发现却颠覆了我们此前的认识。

钱这一概念会滋生个人主义:不愿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

启动效应来自系统1,而这个效应发生时,你根本就意识不到。【无意识的行为】

第5章

熟悉感有着简单而又强烈的‘不可复返性’,这种‘不可复返性’似乎说明这种感觉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直接反应。

当你指认一个早已见过的词语时,会感到更加放松。正是这种放松使你产生了那种熟悉的感觉。

系统1让人产生熟悉感,系统2依靠系统1产生的这种熟悉感来作出正误判断。

如果某个判断是基于认知放松或认知紧张作出的,那就一定会造成错觉。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

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如果你记不清楚某个陈述的来源,也无法将其与自己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时你就别无选择,只能跟着认知放松的感觉走了。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就言简意赅吧,能用简单句的时候就别用复杂句。

除了应该保持消息简洁外,还应使其易于记忆。如果可以的话,将你的想法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人们会更容易相信你的话。【韵律的妙用】

无论认知紧张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它都更有可能激发系统2来抑制系统1所给出的直觉性答案。

朗朗上口的单词会唤起人们的正面态度。若某公司有一个上口的名字,其股票发行第一周往往会取得比其他公司更好的成绩,虽然这样的效果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消失。

曝光效应并不依赖对熟悉程度有意识的体验,事实上,曝光效应完全脱离了意识:当重复的单词或图片迅速闪过,快到观察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看见它们时,观察者同样还是更为喜欢重复率高的单词或图片。现在我们应该清楚的是,系统1能对系统2意识不到的那些事的印象做出回应。事实上,当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看见了刺激物时,其曝光效应会更强。

这种只要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现象,可推及所有动物身上。

第6章

对惊喜的承受能力是你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惊喜本身也是最敏感的指示,它可以表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希望从这个世界中得到什么。

对大脑反应的许多研究表明,系统对违反常态的问题的察觉速度是惊人的,察觉过程也是微妙的。

事实上,所有的标题都要满足我们对逻辑连贯的需求:一件大事必然会带来一些后果,而这些后果也需要一些原因对其作出解释。我们对那天发生的事情所知有限,于是系统1便熟练地将这些知识片段组合成一个连贯的因果关系。

人们总是很不恰当地将因果性思考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景中。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可惜的是,系统1并不具备这种推理能力;而系统2通过学习可以进行统计性思考,但几乎没有人接受过必要的相关训练。【所以说,许多结论根本不具有普适性】

第7章

完整的环境能帮助你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那个形状是会引发歧义的,但你过早地对它的“身份”下了结论,并且根本意识不到你已经赋予了某种歧义以解释。

当我们对答案不确定时,系统1就根据过往经历去赌一个答案。这种下赌的规则是明智的:最近发生的事及当前情境是作抉择时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脑中没有闪现出任何最近发生的事,那更为遥远的记忆便会呈现出来。【根据记忆做出判断,记忆也是思考的一部分】

有意识的怀疑需要同时在脑中记住多种互不相容的解释,需要付出努力,而这并不是系统1的长项。易变和怀疑是系统2的职责范围。

在理解一个陈述之前,一定会先试图相信它:如果这个陈述正确的话,你必须先了解它的观点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有这样,你才能决定是否“怀疑”它。

最初你产生相信某种观点的想法,是因为系统1的自主运作,这种运作包括构建这一情况下可能性最大的解释。吉尔伯特认为,即使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陈述也会唤起人们最初的信任。【先信任后质疑,符合人性】

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

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

我们对一个人性格特征的观察顺序是随机的。然而,顺序的确很重要,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只有在每个人的观察相互独立、每个人所犯错误之间不相关联的情况下,降低错误率的奇迹才能出现。如果观察者持有相同偏见,就算将他们的判断汇总起来也难以降低错误率。允许不同观察者之间相互影响会减少样本量,进而影响小组估值的准确率。

联想机制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就是它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无法从记忆中获取的信息(即使是无意识的)可能并不存在。

人们根据已有信息勾勒出的故事的连贯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后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

第8章

我们通常用好与坏来评价不同情形,要么说要避开这种情况要么说可以泰然处之,没有问题。人的好心情和认知放松与动物对安全和熟悉程度的判断是相当的。

他认为我们生来就具有判断的能力,只需瞥一眼陌生人的脸,就能对这个人的两点重要事实作出判断:他有多强势(因此存在潜在的威胁性);这个人有多可信(不管他的用意可能是友好的还是充满敌意的)。【认知错觉,可惜很难避免】

基本判断的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每个可能的属性都需要判断。

系统1通过原型或一组典型事例来代表不同事物分类,它能解决好平均问题,但对总量问题就束手无策了。一个类别的规模及其所包含的实例数量,在我们判断总额变量时常常被忽略掉了。

思维的发散性和强度匹配结合起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很多自己不很了解的事情能够作出直觉性判断。

第9章

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我们总是很难快速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此时系统1就会找到一个相关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原来的问题更易作答。我把这种回答一个问题而绕开另一个问题的做法叫做“替代”。

人们一定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单化了,由此,我们开始研究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的答案是,当人们按照要求对可能性作出判断时,他们实际上是对其他的事情作了判断,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判断可能性的任务。

遇到很难的“目标问题”时,如果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关联且容易回答的“启发性问题”的答案,系统1通常便会采取这种“替代”的做法,采用替代问题的答案。

思维的发散性可以使懒惰的系统2摆脱很多繁重的工作,快速找到难题的答案。“启发式问题”相对于“目标问题”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并作出回答。【有捷径就走,这是大脑解决问题的方式】

思维发散性的自主过程和强度匹配可以使能映射到目标问题的简单问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有些情况下会有替代答案,系统2会认可这一启发式答案。当然,系统2也可以拒绝这个直觉性答案,或者通过整合其他信息来改变它。但是,一个懒惰的系统2往往会遵循最省力法则,不经检验就认可某个启发式答案。

一旦加入情感因素,结论对论证的主导作用便会最大程度地凸显出来。

结论的至高无上并不意味着你的思维完全停止运转了,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完全忽略信息和合理解释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第10章

系统1非常擅长一种思维模式—自动且毫不费力地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自己骗自己】

当系统1面对“纯统计学”的数据时是束手无策的,因为这些数据虽然可以改变结果出现的概率,却不能直接导致结果的发生。

根据定义,一个随机事件是不需要解释的,但一连串的随机事件就有规律可循。

没有接受过统计学方面训练的人是出色的“直觉性统计学家”。

即使是专家,在选择样品大小时也无法充分集中注意力。

小数定律是普遍性偏见的一种表现,即对事物的信任多于质疑。

相信小样本能反映调查对象的整体情况,这一强烈偏见也是一个较大问题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常夸大所见事物的相容性和连贯性。许多研究人员过于相信通过有限的几次观察得出的结果,这一现象与光环效应紧密相连。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对某个人很熟悉也很了解,但事实上,我们对他却知之甚少。

因为偏好进行因果思考,我们在估测真实的随机事件的随机性时就会犯严重的错误。

如果你听从自己的直觉,就常常会因为把随机事件看做是有规律的事件而犯错。我们都非常愿意相信生活中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随机的。

小数定律包含在大脑工作的两个重要部分中。

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在想象的世界中过早下结论比在现实中更有把握。【反正能得出结论就行,一般人很少去管样本大小】

·统计学家的很多观察研究都可归结到因果关系的解释上,但他们却不承认是这样的。许多事实其实只是巧合,包括事件的采样。对偶发事件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必然是错误的。

 第11章

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这一效应是实验心理学中最可靠也最稳健的结果,即估测结果和人们思考的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给你一个苹果,你可能就会想到梨】

人们的判断明显受到没有任何信息价值的数字的影响。

按照要求一听到锚定值就摇头的人仿佛对此有些排斥,他们会离锚定值更远。而点头则会增强他们对锚定值的概念。

人们在自己的大脑资源耗尽时调整较少(离锚定较近),因为他们的记忆中存储着一些数字或是因为他们有些醉了。

关注暗示对我们理解锚定效应没有什么帮助,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解释暗示作用。

暗示即一种启动效应,它会有选择地找出相应的证据。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个类似暗示的过程发生作用:系统1试图建立一个将锚定数字视为真实数值的世界。

在人们对钱的问题所作的决定中同样体现出了强大的锚定效应,人们选择对一项事业投入多少时就会受锚定效应的影响。

产生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使我们比自己预想的更容易受影响。当然,有些人愿意且能够利用我们的轻信。

第12章

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的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我们将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你可以尽可能地抵制如此之多的潜在的可得性偏见,但那样做会令你身心俱疲。

你可以很轻松地回想起引起自己注意的突出事件。

一个大事件会暂时提高此类事件的可得性。

亲身经历、生动的图片和鲜活的例子比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单纯的文字或是统计数据更容易让人回想起来。

你可以尽可能地抵制如此之多的潜在的可得性偏见,但那样做会令你身心俱疲。

人们有时依照提取到的内容而非提取的轻松程度来作出判定。你真正了解行为模式的证据就是你知道如何让其发生逆转。

判断涉及自身情况的人往往更有可能关注他们从记忆中提取的事件数量,对顺畅度则不大关注。

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第13章

媒体不仅影响了公众的兴趣,也受到公众兴趣的影响。

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生活的很多领域中,人们形成的观点和作出的选择直接表达出其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倾向,而这些行为完全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作出的。

专家同普通人一样,也以衰减的形式表现出同样的偏见,但他们对风险的判断和偏见往往与普通人有所不同。

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要么生要么死】

即使在恐怖活动猖獗的国家,比如以色列,每周的死亡人数也远不及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多。

效用层叠,即集体信念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经由该过程表示的认知触发一连串的反应。

第14章

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

尽管通过典型性作出预测的做法很普遍,但是在统计学上这一做法并不是最优选择。

在其他情况下这种典型形象却是错误的,因而典型性的启发也会造成误导,尤其会使人们忽略基础比率信息、找错预测方向。典型性的第一宗罪就是,它过于喜爱预测不可能发生的(低基础比率的)事件。典型性的第二宗罪是它对证据质量不够敏感。【挺常见的生活现象】

原则上讲,你当然知道不值得信任的信息就相当于没有信息,但是眼见即为事实使你难以遵循那条原则。

贝叶斯定理详细说明了最强烈的信念应该与证据分析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接近假设而不是偏离到其他方向上。

第15章

我们还观察到系统2的一个缺点:既然两种结果都包含在同一列表中,受试者就有很大机会发现逻辑规则中的关联性,但他们却没有把握好这次机会。

通常,当人们没能运用明显相关的逻辑原则时,就会出现“谬误”。阿莫斯和我引入了“合取谬误”这个想法,通过直接比较,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的可能性要大,此时就出现了合取谬误。【反正能说出逻辑来就行】

典型性属于一连串可能同时发生且联系紧密的基本评估,最具典型性的结果与特性描述结合在一起就会生成最有条理的信息。而这些最具条理的信息却不一定就是可能性最大的,但它们“貌似正确”,稍有疏忽,我们就很容易混淆有条理、貌似正确和概率这三者的概念。

系统2的惰性是生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事实,而对典型性会阻碍明显的逻辑原则运用的相关观察也至关重要。

很多情况下,直接的比较使得人们更谨慎也更有逻辑性。不过,也不常是这样。有时即使正确的答案就在眼前,直觉也会打败逻辑。

第16章

“统计学基础比率”(statistical base rates)是指某一事件所属类别的事实总量,与单独事件无关;而“因果关系基础比率”(causal base rates)则会改变你对单独事件的看法。对两种基础比率,人们往往会区别对待:

·统计学基础比率普遍受到轻视,当人们手头有与该事件相关的具体信息时,有时还会完全忽略这一比率。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被视为个别事件的信息,人们很容易将这一比率与其他具体事件的信息结合起来考虑问题。

打破思维定式是值得称道的道德主张,但是如果简单地认为打破这种印象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那就错了。

改变一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很难,改变一个人对自身阴暗面的看法就更难了。【无解了~】

第17章

糟糕的表现常常会有提高,而好的表现则会变得糟糕,这跟表扬与惩罚都没有关系。【回归平均值】

原始数据越极端,我们所期待的回归就越明显,因为极好的分数常常表明这一天的运气很不错。这种回归式的预测是很合理的,但是准确度却得不到保证。

这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其中运气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说法不太令人满意—我们都想得到一个有因果关系的解释—但事实的确如此。

我们的筛选过程并不是很完美,所以我们会考虑回归性。有些极其优秀的候选人也会让我们失望,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惊讶。【人有失言,马有失蹄】

第18章

有些直觉有时从一开始就难以从主观上进行区分。这种直觉受启发法的影响,通常会用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难以回答的问题。即使证据很不充分,决定亦不可更改,人们依此作出直觉性判断时往往也会信心十足。

许多判断,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判断,受到了分析与直觉的共同影响。

人们在类似的判断中得到的结果出奇地一致,至少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是这样。

当人们按要求预测时,他们总会将预测替换为对所描述问题的估测,而且没有意识到他们回答的问题并不是那个被问到的问题。这个过程证明预测时会存在系统偏见;他们完全忽略了一点,即应该回归到平均值上来。

当你有充分的理由对自己的直觉性预测的准确性充满信心时,即证据和预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进行调整的余地就会很小。

直觉性预测需要校正是由于它并不具有回归性,因此是带有偏见的。

当你不带偏见地预测时仍然会犯错,但这时的错误较小,也不会导致过高或过低的估值。

一定要严肃对待那些反对适度的直觉性预测原则的意见,因为摆脱偏见并非总是头等大事。如果不问具体情况,对所有预测的错误都同样对待,那么对无偏见预测的偏爱就是合理的了。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失误

第19章

我们人类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好的故事为人们的行为和意图提供了简单且合乎逻辑的解释。

引人入胜的故事会使人产生某种必然性错觉。

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这份信心建立在一个稳妥的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无知。

这个错觉的核心是我们认为自己了解过去,这也表明未来也应该是可知的,但事实上,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比我们自认为能够了解的要少。

当一件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立即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以适应这种意外。

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

你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你低估自己受往事影响的程度。

如果一个事件果真发生了,人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受试者就会错误地回忆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严重。

认为人类对过去了然于心这一错觉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错觉—以为人类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这些错觉会让人感到安适,如果我们允许自己充分接受世间事物的不确定性,这些错觉还会减轻自己将要体验的焦虑。

我们不要带有结果偏见。尽管结果偏见有时也很管用,但这个决定是很愚蠢的。

第20章

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即使证据十分苍白也能构建一个非常连贯的故事。【这是大脑最擅长做的事】

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信念,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其合理性,我们怀有这些信念仅仅是因为我们所爱的人和所信任的人也持有同样的信念。

由于所知甚少,我们对自己信念的信心是毫无缘由的—但这种信念也很重要。

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

由衷地承认不确定性乃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满,只能说明他在脑海里已经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自信满满的话,当然就要给自己找自信的理由了】

在任何情况下,当身边的人都跟自己持同样的想法时,不论这种想法有多么荒唐,人们都能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

我们理解过去所产生的错觉会使我们对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过于自信。

那些花时间以研究某一特别课题为生的人作出的预测还不如扔飞盘的猴子预测得准确,因为猴子能平均对待每种可能。

那些了解更多的人比了解少的人作出的预测强不了多少。知识最丰富的人反而常常不大可靠,原因是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过于自信。

预言者名气越大,他们的预言就越夸张。

专家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内容,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

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一点是,预测错误不可避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不可预知的;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二点是,我们不应该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就是准确性的指示器(低度自信可能更有益处)。

第21章

专家试图变得聪明,总想跳出思维的框框,在预测时会考虑将不同特征进行复杂的结合。

专家判断不可取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复杂信息的最终判断很难达成一致。如果有人要求这些专家对同一信息进行两次评估,他们通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要提升预测的准确度,最终的结果应由公式给出,在低效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不要简单地相信直觉判断—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但也不要完全抛开它。

第22章

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并非直觉的显著特征,而是大脑的常规活动。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在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时,不要相信直觉。

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境并做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与决策。这些条件若得到满足,你就可以相信某个人的直觉。【直觉可以帮我们省不少力】

不幸的是,联想机制同样会产生主观的强迫性直觉,这种直觉是错误的。

第23章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在与内部意见的竞争中,外部意见丝毫没有取胜的机会。

避免规划谬误的最大责任落在了批准计划的决策者身上。如果这些决策者没有意识到外部意见的必要性,他们就会犯下规划谬误的错误。【就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看轻或是忽略分布信息的普遍趋势可能是预测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计划者应该尽力划分出预测问题的类别,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所有能够获取的分布信息。

在预测时使用相似团队的分布信息被称为采纳“外部意见”,它是避免规划谬误的有效方法。

在规划谬误的支配下,他们根据脱离现实的乐观心态来做决策,而不是根据对利益得失以及概率的理性分析做决策。他们高估了利益,低估了损失。他们设想了成功的场景,却忽略了失败和误算的可能性。

人们之所以经常(但不是总是)承担风险项目是因为他们对成功率过于乐观。

第24章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但世界却没有想象般美好;我们觉得自己的贡献很大,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我们认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但其实实现的可能性也没有那么大。【所以别太乐观了】

我们还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进而导致乐观的过度自信,这可能会影响到决策。

乐观偏见也许是认知偏见中最重要的一种。如果你性情乐观,就应该既乐观又谨慎,因为乐观偏见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风险。

过度自信是系统1特性的直接结果,可被驯服但不能被彻底改变。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主观自信是由人们构建的连贯的故事决定的,而不是由支持它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的。

决策快要制定好时,许多团队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而事前验尸则扼制住了这种影响。另外,它还激发了那些见多识广的个人的想象力,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它们的方向。

事前验尸的主要优点是它引发了怀疑。另外,它还助长了支持决策的人去探寻他们先前没有考虑到但却可能存在的威胁。事前验尸并不是灵丹妙药,也不能提供完整措施使我们避免恼人的意外,但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计划的损失。而这些损失一般都是因眼见即为事实的偏差以及盲目的乐观主义导致的。【提前预防风险】

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第25章

人不会是完全理性或完全自私的,而且其品位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一点不言自明。

心理学家所了解的经济人与人类不同,他们认为人类拥有系统1。人类的世界观受制于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因此他们不能像经济人那样有一致性和逻辑性。

这些选择的结果永远不会是确定的,即使表面看上去很确定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

期望效用理论并不是按照心理学模式设计的,它是基于理性的基本原则(原理)作出的逻辑选择。

第26章

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很多选择都是喜忧参半的:既有损失的风险也有获利的可能,我们必须要决定是接受这个风险还是拒绝它。

拉宾的原理显示,从数学角度来看,任何拒绝低风险的有利赌局的人,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赌注从而坚决将风险规避推向一个荒谬的水平。

在前景理论的描述中,对人类产生直接情绪影响的是得与失的情绪,而不是财富和普遍效用的长期前景。

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失望和对失望的预感都是真实的感觉,而人们不能承认这种感觉的情形正好印证了我在批判伯努利理论时提出的那些反例。

第27章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边际效用递减,即你的休假天数越多,就越不会在意自己是否还想多休息一天,而且每多一天,这一天的意义就比前一天更小。同样,你的收入越高,就越不关心自己是否会额外再得到一美元,而且为换取一天的额外休假,你愿意放弃的钱数也会有所增加。【很形象,大多人都是这样的吧】

穷人可以像商人那样思考,但其原动力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商人不同,穷人对获得和放弃之间的区别很在意。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只能在不同的损失之间作出选择。花在某件商品上的钱对于本来可以购买的另外一件商品而言就是损失。对于穷人来说,花钱就意味着损失。

第28章

我们生来就能对好与坏的某些区别进行分辨。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知道苦是不好的,(某种程度的)甜是好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好和坏之间的界限是种参照点,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依赖于当时的情况。【好坏没有绝对值】

对没能实现目标的损失厌恶比想要超过目标的愿望更为强烈。

第29章

权衡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然而,大多情况下,这些总体评估都是由系统1作出的。

可能性效应会重视不大可能的结果,而几乎肯定的结果相对于确定的结果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

当你关注某种威胁时,你就会担忧,而且决策权重会反映出你的担忧程度。根据可能性效应,这种担忧和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并不相符。仅仅减少或降低风险还不够;若想消除这种忧虑,必须将其出现的可能性降低为零。

失败总是难以让人接受,所以失败的一方常会保持战斗力,即使在知道对方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的情况下,输的这一方还是会作无谓的挣扎。【垂死挣扎】

第30章

情感和生动性会影响顺畅性、可得性以及对概率的判断。因此也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过分关注那些没有被自己忽略掉的罕见事件。【罕见事件都会造成人的情绪波动,所以就会很关注】

当某个人努力预测某个方案的结果时,就可以切实且轻松地成功执行某项方案。相反,失败的可能性则会被忽略,因为事情出问题的情况错综复杂。对自己职业前景进行评估的那些企业家与投资者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机会,也喜欢过高权衡自己的估值。

第31章

我们有限的大脑很难达到逻辑一致性的理想状态,因为我们易受眼见即为事实原则的影响,不愿动脑筋。另外,即使有人告诉我们应该综合考虑问题,我们自己还是倾向于在问题刚出现的时候立刻做出决策。我们既没有意愿也没有精力去增强偏好的一致性,我们的偏好也不会自动变得一致,它们处于理性代理模式。

过度乐观使个人和组织免于损失厌恶的不好影响;损失厌恶使人们不会产生过度自信的乐观主义。

第32章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将自己的钱存在不同的银行账户里,而有时我们仅仅是将钱存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后悔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惩罚。人们做出的许多决策都是因为不想后悔,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后悔的事。

与正常事件相比,人们更容易凭想象搞砸这些反常规事件。联想机制包含了正常世界的典型及其规则。反常规事件会吸引人的注意力,还会使人们认为在相同情况下这些事件也应该是正常的。

第33章

当你将框架放大时,你就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事实往往如此。

当你单独看某件事时,你很容易受系统1的情感反应的支配。

第34章

当获得是确定的时候,系统1便会偏向于获得;若损失是确定的时候,系统1便又会规避损失。

框架效应:在获得的框架下,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在损失框架下,更愿意选择赌一把。【这个很自然】

第35章

我们的大脑在运作时,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对痛苦和快乐体验的持续时间有着强烈的偏向。我们希望痛苦的时间缩短,而愉快的时间能够延长。然而,我们的记忆(系统1的作用)已变成痛苦和快乐的最强烈感受(高峰时)以及感受结束时的自身感觉。

忽视过程的记忆不会为我们的偏向带来长期的愉快和短暂的痛苦。

第36章

我们都极度关注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希望故事的主角正派,结局完美。

在评估整个生命以及一些有趣的事时,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会被忽略。

第37章

我们的情绪状态绝大部分取决于我们关注的事情,我们通常都会关注正在进行的活动以及直接环境。也有例外的时候,那时,主观经验的质量是由再现的想法来主导的,而不是由当时发生的事件主导的。处于恋爱中的人即使在堵车的情况下也可能感到快乐,而处于哀悼中的人就算是看搞笑电影也可能会继续悲伤。【内心富足,时刻快乐】

少数人可以用意志使自己更为开朗、乐观,但是许多人可能会安排他们的生活,使自己少花些时间交谈,多花些时间做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

如果你的收入超过了满意水平,你能够拥有更多使人愉快的经历,但你将会丧失一些享受小乐趣的能力。

第38章

人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对于他们要做什么,以及对只关注经验自我的幸福感是难以维持的这一事实的感受都极为重要。

幸福不是忽略人们想要得到的。此外,说幸福是忽略自己活着的真实感受而只关注自己对生活的想法也是不成立的。我们必须接受幸福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的观点,必须把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的感受都考虑在内。【所以很多人才太在乎每一个得失】

聚焦错觉:在你思索某件事时,这件事就不会像你想的那样重要了。【但是我们会觉得很重要】



    勇猛精进   志愿无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39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2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916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9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30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1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34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5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02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3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90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21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7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8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82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思考,快与慢!》书摘 第一部分 系统1和系统2第1章1、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
    巴山小羊儿阅读 7,273评论 0 6
  • 《思考 快与慢》作者是美国人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这是一本认知自我的书,看了这本书,发觉自己很多时...
    雪木912阅读 2,504评论 0 1
  • 今日主题 今日话题:我从去年开始,尝试了半年的英语流利说,实现了达标返学费,每天至少45分钟的练习,确实有麻木无感...
    几米进化ing阅读 133评论 0 1
  • 铁树涸流寒舟快,他山寻梦几时来。 夜盼日归守一处,须发不急早早白。
    亦来阅读 246评论 1 3
  •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我强求过很多感情,友情,爱情,都有。但我一点都不后悔。 如果当时我不去做,那往后的很多时...
    不_枝阅读 15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