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看过两部奥黛丽·赫本的电影,第一部是大概两年前看的《罗马假日》,除了赫本确实很美以外,就只有男主很丑的印象了。对了,感想也是有的,那不是一部爱情电影,而是在谈自由。第二部就是昨天看完的《蒂凡尼的早餐》。
赫本所扮演的Golightly小姐与罗马假日中的公主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自由。
我不将《罗马假日》当做爱情电影的原因是其中的相遇太具有偶然性了。公主跑出去遇到某个人是必然,但遇到男主是偶然。在这部电影中也是一样,有人搬到赫本的楼上是必然,但这个人是Varjak是偶然(不过比《罗马假日》更能让我接受)。爱情当然也是偶然的,我只是不喜欢电影中稍嫌薄弱的情节。所以这部电影之于我,依旧是一部谈论自由的电影,而非爱情。
前些日子看到一张电影截图,赫本说:“People don't belong to people.”这句话便出自这部电影。
单看这句话,确实很有力量。但是放到电影(这句话出现在电影的最后几分钟)当中的时候,赫本的行为反而有种对这句话的否定的意味。但也正因如此,对自由的考量才更有意义。
Golightly和Varjak都是位于生活底层——但并不是最底层——的人。
Golightly希望靠自己的美貌钓到一个有钱的男人然后嫁给他,就能过上流人的生活,并且有帮助她在服兵役的弟弟,当他回来的时候,有地方可去。但她称这些人为“rat”或者“super-rat”,她只是在利用他们。但Golightly并不是一个坏人,她每个星期去监狱探监一个不知来路的人,然后给另外一个人传递一种奇怪的“天气预报”,这种天气预报是毒品贩子之间的暗号。她天真到被抓进警察局又被放出来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是的,天真。
Golightly来自乡下,嫁给一个比她大很多岁的医生,然后从那里“逃出来”,决心再也不回到那里去。她也许对生活思考了很多——她认为在乡下的生活是对她的束缚,她爱医生和他的孩子们,但却无法和他们一起生活,她知道那些有钱人只是贪图她的美貌;但又对生活完全不了解——她去商店里偷东西却只简单地认为这是“从来没做过的事情”、是“坏事”,她去看脱衣舞表演却认真地欣赏了起来,甚至被觉得不好意思的Varjak强行拉走却完全不知道为什么。
也许她就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的典型吧。对这个世界只有非常朴素的认知,却希图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
但在她身上熠熠闪光的,确乎也是她的天真和朴素,当然还有她的美貌。
Varjak下车之前对Golightly说:“无名小姐,你知道你出了什么问题吗?你怕事,没胆量。你害怕挺起胸膛说:‘生活就是这样。’,人们必定相爱,互相属于对方,因为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唯一机会。你自称为不羁野性,怕人们把你关进笼子里。但亲爱的,你已经在笼子里了,你自己建起来的。无论是西到克萨斯图利普,还是东到索马里。它与你同在。不管你去哪,都会受困于自己。”("You know what's wrong with you, Miss Whoever-you-are? You're chicken. You've got no guts. You're afraid to stick your chin and say, 'Okay, life's a fact.' People do fall in love. People do belong to each other, because that's the only chance anybody's got for real happiness. You call youself a free spirit, a wild thing. And you're terrified somebody's going to stick you in a cage. Well, baby, you're already in that cage you built it youself. And it's not bounded in the west by Tulip, Texas, or in the east by Somaliland. It's wherever you go. Because no matter where you run, you just end up running into youself.")
尽管当看到Peolple don't belong to people的时候,我会觉得很有道理。但当看到上面这长长的一串,就会对这句话产生怀疑。Golightly下车,和Varjak在雨中拥吻,或许也是她认同了这些话的表现。影片在这里结束,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也绝不单单只是People don't belong to people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生活从来都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也许会有人称这部电影为一部拜金女的爱情故事,但我不这么认为。“拜金女”这个词太过于单薄,无法承载Golightly这个丰富的人物。如果说她与拜金女有什么联系的话,那么她可能是所有拜金女的理想状态——拜金,但一点都不丑。这种丑不仅是外貌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真的有拜金而不丑的人吗?
是的。拜金并非道德或者心灵上的污点,只是这种个性容易将人引向深渊。
我最近也在看《BAKUMAN》,一部画漫画的动画片。
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真城病倒之后在医院坚持画漫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朋友、恋人、父母,漫画社的责编究竟该怎么做?
当然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讲,一定是希望他能够先养好病再作打算,甚至不画漫画才好。和他并肩画漫画的朋友呢?和他约定彼此实现理想就结婚的恋人呢?
当主编对他说你为你的父母考虑一下的时候,真城喊出了大约所有少年都曾经或依旧坚持的一句话:我不是为了父母而活!
但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犹豫了。
不,我没有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这句话对极了。
但就像上面所说的,生活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并不是所有正确的事情都会被执行,也并不是所有错误的事情都会被否定。
人一定会是生活在牢笼——或者是别的什么名字,规则、束缚、关系、框架,等等——之中的,比较明显的边界是法律和道德,隐晦的则是人际关系、个人认知等等。有些牢笼是可以被打破的,比如从一种生活环境抵达另一种生活环境,比如不断地学习修正自己的认知。但有些是没办法的。最直观的就是一个人出生的环境——他的父母、故乡、国家,等等。这些是一个人无法自己选择的,因而这些在一个人身上所留下的勒痕也永远无法消除。
所以人不可能不属于其他人。
我最近学到了一个词叫作“及时止损”。
当人与牢笼发生矛盾的时候,既可以选择对抗,也可以选择妥协。所谓的及时止损,指的是无论选择了哪一种方式,当发现弊大于利的时候,立刻停止。
当然,有的时候、有些权利需要也应当用生命去捍卫——如果你认为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话,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出现这样惨烈的事情。
妥协并不丢人,对抗也是。
那些皆大欢喜的事情,都只发生在童话和电影中。
我真诚地希望你的生活皆大欢喜,因为这个世界上童话太多了,不多你这一个。
10.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