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在我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发现,高中的时候好像做过一篇阅读理解,节选的这篇小说,当时不太能理解为何这篇小说名为“百合花”。再次阅读之后才发现,“百合花”的意蕴丰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除了“百合花”,小说中两次出现了“两个馒头”,三次出现了“布片”,还有“笑”“枪筒”的意象在文中也多次出现,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线索的纽带,而目其丰富的内涵引导情节深入新的层面。
这篇小说虽然简短,但人物形象刻画鲜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通讯员,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危难。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先辈们是无私大爱的,他们心中有国家,社会,人民,永远以保护国家,保护人民为己任。再比如:新媳妇,过门刚三天的农村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善良纯朴开朗,也有着新嫁娘的矜持羞涩。一条印着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所以她十分珍惜这条被子。小通讯员来借被子时,她没好意思说出不借的原因,只一味地表示不借,让本来就拙于与女性打交道的小战士很为难。经过女文工团员做工作,她终于同意借被子,同时心里对小通讯员充满了歉意。虽然那条百合花的新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但是她最后还是借给了包扎所,这也表现出来当时人民朴实,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柔和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尤其是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例如“我”与小通讯员的对话:“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这段话介绍了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又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看这篇小说写作背景的时候,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其至只来得及警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或者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们有着大把大把的时间与人促膝长谈,但是又能有多少情谊呢!